“田園綜合體”如何發展,用創意點亮美麗鄉村!
發布日期:2017-12-13 點擊數:261
繼特色小鎮之后,“田園綜合體”概念火爆,各地對于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熱情高漲,很多項目已經箭在弦上。
隨著田園綜合體熱的到來,研究專家、規劃設計師、開發運營商、金融投資機構紛紛把目光聚焦于此,田園綜合體在良性發展中也出現了以延伸農業產業鏈之名拿地,忽視農民利益的狀況,也面臨如何協調農村產業、生態、文化發展的難題。這些難題應如何破解?田園綜合體發展應如何走上高效理性之路?
田園綜合體拉近了游客與鄉村的距離,城市與農村的距離,不僅展現農耕文化的魅力,而且也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1、堅守與回歸:田園綜合體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
農村土地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構成了一個鄉村發展的“三部曲”。與政府引導、村民參與提升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可謂獨樹一幟。盡管是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建設,但從來不把綜合體看成是一個單一的項目,我們本身就是在參與新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把鄉村的基礎設施發展起來,把河道疏通,把生態打造起來,為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新的思路,為鄉村創業就業提供新的平臺。從這個角度說,田園綜合體是契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產物。
田園綜合體的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農業生產是基礎,休閑旅游產業依附于農業,呈現田園特色。田園社區則依賴于以上產業,圍繞居民和游客,建設田園社區。“融合發展成為田園綜合體的第一要義。”建設田園綜合體,不是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等領域單一的、局部的試點探索,而是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變革。要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田園綜合體資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與鄉、農與工、生產生活生態、傳統與現代在田園綜合體中相得益彰。
2、產業、文化與生態“三位一體”:實現農業、休閑與社區的融合
回歸田園,田園生態不可或缺。自然形態保護僅僅是田園綜合體的冰山一角。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田園綜合體實現了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的有機結合。
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引起市場關注。按照一號文件要求,田園綜合體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這就意味著,田園綜合體一頭連著鄉村的美麗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園夢想,一頭連著鄉村商業價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帶動新農村的發展,促進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
“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旅游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說,要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含金量,保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持續性,還需要在拓展產業鏈上下功夫。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并非開發一座古村鎮,就能喚起鄉愁,要使得消失的“原鄉”得以重現,開發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態、尊重自然。
3、 以“文化”為靈魂:去掉浮躁才能收獲希望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田園綜合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已經進行的實踐來看,這樣的創新實踐有效地把政府、農民、市場三方的力量糅合在一起,為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和建設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然而,政府、市場、農民的共贏能否實現,如何處理好田園綜合體與農民的關系、與土地的關系,亟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在多主體開發中,核心的主體是誰?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田園綜合體。
由于一家一戶的小農戶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體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因此,田園綜合體最合適的開發模式就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
從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得出,龍頭企業可以是多個,合作社也可以是多個,組建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可以田園綜合體內不同區域為單元,也可以開發內容為單元。
田園綜合體建設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定位、以“綠色”為導向的發展方式、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尤其強調農家樂要讓農民樂,資本下鄉要帶動老鄉,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與其他產業不同,要做好田園綜合體,就要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三農”看“三農”。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決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找到農業的規律,農業綜合產業的規律,城鄉共促的規律,找到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模式。
田園綜合體要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核心產業是農業。田園綜合體要體現產業綜合,但不能丟棄農業,將綜合體建設搞成房地產開發項目、大興土木的旅游度假項目。
目前,我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延伸的空間十分有限,要充分挖掘各種農業、農村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使田園綜合體真正“綜合”起來,讓美麗鄉村更加具有文化厚度,讓鄉村在發展中實現產業、文化與生態的互促共贏。
上一篇:農村也要來個“廁所革命” ——論時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的根本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隨著田園綜合體熱的到來,研究專家、規劃設計師、開發運營商、金融投資機構紛紛把目光聚焦于此,田園綜合體在良性發展中也出現了以延伸農業產業鏈之名拿地,忽視農民利益的狀況,也面臨如何協調農村產業、生態、文化發展的難題。這些難題應如何破解?田園綜合體發展應如何走上高效理性之路?
田園綜合體拉近了游客與鄉村的距離,城市與農村的距離,不僅展現農耕文化的魅力,而且也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農村土地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構成了一個鄉村發展的“三部曲”。與政府引導、村民參與提升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可謂獨樹一幟。盡管是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建設,但從來不把綜合體看成是一個單一的項目,我們本身就是在參與新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把鄉村的基礎設施發展起來,把河道疏通,把生態打造起來,為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新的思路,為鄉村創業就業提供新的平臺。從這個角度說,田園綜合體是契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產物。
田園綜合體的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農業生產是基礎,休閑旅游產業依附于農業,呈現田園特色。田園社區則依賴于以上產業,圍繞居民和游客,建設田園社區。“融合發展成為田園綜合體的第一要義。”建設田園綜合體,不是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等領域單一的、局部的試點探索,而是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變革。要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田園綜合體資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與鄉、農與工、生產生活生態、傳統與現代在田園綜合體中相得益彰。

回歸田園,田園生態不可或缺。自然形態保護僅僅是田園綜合體的冰山一角。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田園綜合體實現了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的有機結合。
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引起市場關注。按照一號文件要求,田園綜合體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這就意味著,田園綜合體一頭連著鄉村的美麗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園夢想,一頭連著鄉村商業價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帶動新農村的發展,促進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
“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旅游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說,要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含金量,保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持續性,還需要在拓展產業鏈上下功夫。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并非開發一座古村鎮,就能喚起鄉愁,要使得消失的“原鄉”得以重現,開發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態、尊重自然。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田園綜合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已經進行的實踐來看,這樣的創新實踐有效地把政府、農民、市場三方的力量糅合在一起,為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和建設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然而,政府、市場、農民的共贏能否實現,如何處理好田園綜合體與農民的關系、與土地的關系,亟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在多主體開發中,核心的主體是誰?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田園綜合體。
由于一家一戶的小農戶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體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因此,田園綜合體最合適的開發模式就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
從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得出,龍頭企業可以是多個,合作社也可以是多個,組建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可以田園綜合體內不同區域為單元,也可以開發內容為單元。
田園綜合體建設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定位、以“綠色”為導向的發展方式、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尤其強調農家樂要讓農民樂,資本下鄉要帶動老鄉,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與其他產業不同,要做好田園綜合體,就要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三農”看“三農”。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決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找到農業的規律,農業綜合產業的規律,城鄉共促的規律,找到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模式。
田園綜合體要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核心產業是農業。田園綜合體要體現產業綜合,但不能丟棄農業,將綜合體建設搞成房地產開發項目、大興土木的旅游度假項目。
目前,我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延伸的空間十分有限,要充分挖掘各種農業、農村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使田園綜合體真正“綜合”起來,讓美麗鄉村更加具有文化厚度,讓鄉村在發展中實現產業、文化與生態的互促共贏。
上一篇:農村也要來個“廁所革命” ——論時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的根本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