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鄉村旅游潛力打贏旅游扶貧攻堅戰
發布日期:2019-06-18 點擊數:112
在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上,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旅游局將在2018年具體抓好18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旅游扶貧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地區雖然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欠發展,但是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恬靜的田園風光,具有發展旅游的優勢和潛力。對這些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來說,可以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旅游扶貧具有門檻低、就業多、帶動性強等特點,可以產生持續穩定的扶貧效果。當前,在很多貧困地區,旅游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
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起步門檻相對較低,人群適應性更強,所以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整體扶貧效果、弱勢人群就業效果更好些,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此外,旅游扶貧是市場化扶貧,不是簡單的輸血式扶貧,有助于貧困地區群體活力的釋放,增加旅游發展的受惠面,減少邊緣貧困現象,有效推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提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旅游對“老鄉”具有天然的扶貧功效。旅游是產業扶貧,能夠形成貧困地區持久的經濟發展能力,不容易返貧。旅游還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吸納能力大。尤其是旅游既扶貧又扶智,可以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開拓貧困人口的視野,具有精神扶貧的作用。
報告還詳細部署了2018年的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舉措,比如,報告提出下一步要加強旅游扶貧培訓基地建設。
1月18日,旅游局在四川省涼山州舉辦了“三區三州”旅游扶貧對接活動,并向5個旅游扶貧培訓基地下達培訓任務書。林業江作為廣西桂林旅游扶貧培訓基地的代表,現場接受了旅游扶貧培訓任務書。他感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扶貧先扶志,更要扶智。做好旅游扶貧,人才是關鍵,要牢牢把握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提升旅游扶貧帶頭人和管理者的能力素質。在旅游扶貧培訓中,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現場教學的作用。用典型引領,認真總結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推廣成功案例。
旅游扶貧方面,下一步的工作需要注意扶貧工作的可行性、持續性以及綜合性等問題。旅游扶貧的經濟效應釋放有滯后性,所以各項工作都需要往前提,包括旅游扶貧攻堅規劃的工作;旅游扶貧面向的是持續變化的旅游需求,扶貧設計需要注重長期發展的留白,以適應未來新需求的變化;旅游扶貧要跟電商扶貧、農副土特產品異地銷售等工作相銜接;此外,旅游扶貧還要處理好“扶產業”和“扶人”之間的關系。
報告中提到了很多措施,部門聯合行動有助于旅游扶貧系統推進,提升扶貧的力度和深度;萬企萬村旅游扶貧具有最直接的扶貧效果,反映了我國旅游企業的社會擔當,但要注意企業自愿和村企互利;推進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工作中,既要發揮企業的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相關利益者的長期利益共享機制,同時讓貧困人口有尊嚴地參與旅游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在部署下一階段旅游扶貧工作時,專門提到,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確保旅游扶貧取得實效,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旅游業應有貢獻。
近日,旅游局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針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深度貧困地區的可進入性條件相對比較差,周邊近距離消費能力弱,資源和產品的市場顯示度低。在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中,對于旅游吸引力強的區域,如果能夠結合旅游消費新趨勢,包括戶外探險、徒步穿越、野外自駕等新需求,則有助于減輕這些深度貧困地區制約因素的影響,甚至將這些制約因素轉化為對市場的吸引要素,從而推動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對具備旅游發展條件的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業可以成為這些地方發展的動力產業,甚至可以發展全域旅游,即由“點”上的旅游扶貧擴展為“面”上的全域旅游扶貧。另外,對這些地方的旅游扶貧除了產業扶貧,還要協助這些地區解決市場的問題,鼓勵和動員東部地區的居民到這些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參觀、體驗生活。
上一篇:旅游扶貧方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 加大支持力度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旅游扶貧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地區雖然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欠發展,但是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恬靜的田園風光,具有發展旅游的優勢和潛力。對這些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來說,可以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旅游扶貧具有門檻低、就業多、帶動性強等特點,可以產生持續穩定的扶貧效果。當前,在很多貧困地區,旅游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
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起步門檻相對較低,人群適應性更強,所以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整體扶貧效果、弱勢人群就業效果更好些,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此外,旅游扶貧是市場化扶貧,不是簡單的輸血式扶貧,有助于貧困地區群體活力的釋放,增加旅游發展的受惠面,減少邊緣貧困現象,有效推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提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旅游對“老鄉”具有天然的扶貧功效。旅游是產業扶貧,能夠形成貧困地區持久的經濟發展能力,不容易返貧。旅游還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吸納能力大。尤其是旅游既扶貧又扶智,可以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開拓貧困人口的視野,具有精神扶貧的作用。
報告還詳細部署了2018年的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舉措,比如,報告提出下一步要加強旅游扶貧培訓基地建設。
1月18日,旅游局在四川省涼山州舉辦了“三區三州”旅游扶貧對接活動,并向5個旅游扶貧培訓基地下達培訓任務書。林業江作為廣西桂林旅游扶貧培訓基地的代表,現場接受了旅游扶貧培訓任務書。他感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扶貧先扶志,更要扶智。做好旅游扶貧,人才是關鍵,要牢牢把握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提升旅游扶貧帶頭人和管理者的能力素質。在旅游扶貧培訓中,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現場教學的作用。用典型引領,認真總結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推廣成功案例。
旅游扶貧方面,下一步的工作需要注意扶貧工作的可行性、持續性以及綜合性等問題。旅游扶貧的經濟效應釋放有滯后性,所以各項工作都需要往前提,包括旅游扶貧攻堅規劃的工作;旅游扶貧面向的是持續變化的旅游需求,扶貧設計需要注重長期發展的留白,以適應未來新需求的變化;旅游扶貧要跟電商扶貧、農副土特產品異地銷售等工作相銜接;此外,旅游扶貧還要處理好“扶產業”和“扶人”之間的關系。
報告中提到了很多措施,部門聯合行動有助于旅游扶貧系統推進,提升扶貧的力度和深度;萬企萬村旅游扶貧具有最直接的扶貧效果,反映了我國旅游企業的社會擔當,但要注意企業自愿和村企互利;推進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工作中,既要發揮企業的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相關利益者的長期利益共享機制,同時讓貧困人口有尊嚴地參與旅游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在部署下一階段旅游扶貧工作時,專門提到,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確保旅游扶貧取得實效,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旅游業應有貢獻。
近日,旅游局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針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深度貧困地區的可進入性條件相對比較差,周邊近距離消費能力弱,資源和產品的市場顯示度低。在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中,對于旅游吸引力強的區域,如果能夠結合旅游消費新趨勢,包括戶外探險、徒步穿越、野外自駕等新需求,則有助于減輕這些深度貧困地區制約因素的影響,甚至將這些制約因素轉化為對市場的吸引要素,從而推動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對具備旅游發展條件的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業可以成為這些地方發展的動力產業,甚至可以發展全域旅游,即由“點”上的旅游扶貧擴展為“面”上的全域旅游扶貧。另外,對這些地方的旅游扶貧除了產業扶貧,還要協助這些地區解決市場的問題,鼓勵和動員東部地區的居民到這些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參觀、體驗生活。
上一篇:旅游扶貧方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 加大支持力度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