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鎮規劃+案例模式分析!
發布日期:2018-01-31 點擊數:207

1、經濟特征——旅游是支撐產業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旅游小城鎮以旅游業為支柱型產業,旅游業對于小鎮經濟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通過“住、購、食、娛”等元素的建設,來促進小鎮經濟的發展。
2.規模特征——精致是一種美
“精致是一種美”主要是體現在旅游小城鎮的規模特征上。旅游小城鎮由于其面積有限,并不追求規模宏偉或者建筑華麗,而是專注于在合宜的尺度內構建旅游吸引物。
3.功能特征——休閑是生活方式
當前旅游市場已經從傳統的單純觀光游轉向休閑度假體驗游,旅游小鎮的興起正是迎合了市場需求的這種轉變。
由于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人們對追尋與城市景觀迥異的旅游地的興趣越來越高。
“給城市里的人在小城鎮找個心靈歸宿”所代表的休閑度假功能成為旅游小鎮最主要的功能。
4.文化特征——文化是形象符號
旅游小城鎮所擁有的特殊文化,能轉化為旅游小城鎮獨特的形象特征。
徽州地區的眾多古村落就是文化生成小鎮形象符號的典型代表。徽
州當地徽文化所特有的謹慎、保守,體現在建筑上就轉化為“高墻小窗”、“馬頭墻”等特征,而這些建筑特征最終成為代表徽州地區眾多古村落的形象符號,讓游客產生一種“見到小窗、馬頭墻就是到了徽州”的感受,“小窗”、“馬頭墻”也就成為徽州古村落的形象符號。
5.商業特征——消費是經濟業態
旅游小城鎮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當地的消費。
不論是古鎮游,還是生態小鎮游,都鼓勵人們慢下來、住下來、輕松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導消費的過程,吸引人們通過消費去釋放、去體會一種和平時不同的生活方式。
案例模式
1、束河模式—企業參與的旅游小城鎮開發模式

位于云南的束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05年入選CCTV“中國魅力名鎮”。
束河古鎮在開發過程中依靠“一個資源、一個企業、一個特色旅游城鎮”的模式,使得得天獨厚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展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小城鎮。
發展特點:
①公司開發與政府監管相結合
束河鎮政府將經營權出讓給昆明鼎業集團,鼎業集團僅一年就投入多達3億的資金,充分解決了小鎮政府開發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
開發過程中企業可以決定資金支配和開發進程,但必須在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下進行,不能在損害當地居民利益和后代利益的情況下進行開發。
②公司開發與居民參與相結合
鼎業集團在開發過程中,注重對當地居民利益的保護,推行“游富帶民富”策略。
集團讓當地居民成為開發的參與者,推出“庭院旅游”,通過家庭客棧、庭院商店、家庭茶吧等項目帶領居民參與到旅游開發中來,共享利益。這使得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社區和諧度大大提升。
③公司開發與古鎮保護相結合
鼎業集團在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古鎮的保護,一方面,鼎業集團對古鎮現有景區進行修復和保護;另一方面,著力恢復鎮區古時街道風貌。
這些舉措在對古鎮進行保護的同時完成了古鎮旅游景觀的構建,對于公司和古鎮而言是雙贏的舉措。
④公司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
鼎業集團先后投入了1.2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包括連接束河古鎮與香格里拉大道長1.1km的四車道柏油馬路、6km五花石古巷道路、7.1km“三線兩管入地”等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
基礎設施的提升為束河未來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長子營經驗——生態型旅游小鎮的發展模式
案例簡介:
長子營鎮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東部。當地畜牧業、農業都相當發達;萬畝原始次生林保持了原始的丘陵地貌,林地條件優越。
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留民營、國家“九五”重大產業項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范區都在該鎮。
發展特點:
①農業先行,農旅互動
低碳農業生產帶動的觀光之旅。頂著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全球生態500佳光環的留民營村是以低碳生態的農業生產技術為特色的大型農業生產基地。
該村以沼氣能源為中心,充分利用生物能和太陽能,串聯農、林、牧、副、漁生態系統,真正做到了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這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理念帶動了農業觀光之旅,形成了有機農業示范區、畜牧養殖區、工業區、有機農業觀光和生態旅游區等幾大農業觀光區域。
優美農業景觀帶動的踏青之旅。地處長子營鎮赤魯村桃源谷擁有萬畝梨樹,開花季節時能夠欣賞到萬畝梨花盛開的場景。
除此之外,游客還可以深入赤魯桃源谷,賞桃花,看杏花,觀梨花。由農業(果林業)生產所形成的優美的農業景觀也成為旅游業發展之處。
悠閑農事體驗帶動的體驗之旅。長子營是北京的蔬果之鄉,一年中有三季可以進行蔬果采摘。
優質的蔬果生產基地為來這里旅游的游客不僅提供了采摘綠色有機蔬菜的機會,還提供了采摘溫室蟠桃、凱特杏、櫻桃、洋梨、鴨梨、芒果、冬棗、山楂等個性化水果的機會。
而撿雞蛋、親手栽種花草、到大棚里摘菜等個性化的農事體驗項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長子營,為該鎮生態旅游增加了更多樂趣和吸引力。
②環境保護,生態人居
京南綠肺,長子營以其萬畝的次生林成為京南面積最大的都市“綠肺”,在此背景下,結合當地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背景,長子營生態條件較好,空氣質量較高。
低碳循環。前面已經提到留民營依靠沼氣發電,目前以這個村為中心實現了七村聯供,聯供工程以沼氣和有機肥料生產為紐帶,鏈接禽畜養殖、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觀光休閑,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綜合效益最大化。
宜居宜建。長子營經過多年的建設,逐步形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宜居環境。
目前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三大發展帶:以高速路千畝自然水域、千畝片林為依托的牛坊至佟莊居住發展帶;沿鳳河、長采路、萬畝菜田形成的留民營、鎮工業區至路城營的宜居發展帶;以國家森林公園、萬畝果品基地為依托的沿安大路而形成與和順場至再城營的宜居發展帶。
三大宜居發展帶的形成將為長子營鎮的舊村改造和城市人口疏散工作提供可用的空間,創造居住發展空間。
3.“五朵金花”綻放——對接大都市旅游小鎮發展模式

成都三圣鄉以種植花卉為主要旅游資源,花卉種植面積多達8000余畝。“三圣花鄉”涵蓋成都錦江區的五個村落,包括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紅砂村的“花鄉農居”,駙馬村的“東籬菊園”,萬福村的“荷塘月色”,五個村子并稱為“五朵金花”,形成“春有紅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園,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之旅游情景。
發展特點:
①滿足都市人向往田園的需求,實現田園生態化
大都市人群平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在周末或節假日時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更加強烈。
三圣鄉所采用的生態農業結合旅游農業的農家樂模式恰好滿足了大都市人群這方面的需求。
不論是“江家菜地”展示的“周末都市菜農采摘忙”的場景,還是“東籬菊園”營造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浪漫,都深深吸引了都市人,為他們在鄉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所。
②對接都市的基建標準,實現設施服務城市化
三圣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積極接軌城市,充分考慮了人性化的需求。道路建設依傍地勢地貌和自然山水,交通布局做到人車分流;水電供應穩定;電話、寬帶到戶;天然氣供應充足且為未來鋪設留有余地。
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讓都市人來到三圣鄉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便利,進一步增強了三圣鄉的旅游吸引力。
③依傍大都市的技術力量,實現發展技術化
靠近大都市的旅游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更容易得到大都市的技術支持。例如“五朵金花”中的“東籬菊園”在建設時,依托四川省農科所的技術力量,以規模種植菊花為支撐,引導村民規模化、多樣化進行大田種植菊花,形成1000余個菊花品種、300余萬盆盆栽菊花、2700余畝的菊花種植規模。
與此同時,在農科所的引導下,村內農房進行改造,和菊花景觀一起形成整體和諧、色彩繽紛的農村景觀系統,給游客帶來視覺上的享受。
④承接大都市資本投入,實現資本多樣化
三圣鄉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民間資本的介入。錦江區政府以8300萬資本搭建融資平臺,成功撬動了當地民間資本1.6億來投資建設三圣鄉。二是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資本投入。
“五朵金花”每個村都投入一千多萬的資金用于鄉鎮基礎設施的改造。三是集體資產的參與。鄉鎮以固定資產入股來參與三圣鄉的旅游發展建設。
三種來源中,獲得資本數額最大的就是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本注資三圣鄉旅游。在此過程中,成都市相對發達的經濟水平和開明開放的投資空間為民間資本的注入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規劃幫扶為旅游扶貧繪就美好藍圖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