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析-特色小鎮產業規劃的三大途徑!
發布日期:2018-02-12 點擊數:190

途徑一: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
傳統產業集聚園區主要進行生產上的分工協作,開發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由政府征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引入產業,存在規劃設計粗放,缺乏系統的功能分區等問題,特別是生活配套和生態空間嚴重缺乏,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再往上升級就很困難,人才都不愿意來。
而特色小鎮是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臺,不僅具備產業園區的集聚生產功能,并且強調生活空間、生態環境一體協調。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人居需求,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傳統產業園區應該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機會,對園區產業進行梳理,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亂、不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有的園區如果比較大,可以劃出來一塊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間來,仿照現在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園區生態予以重建,對園區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實現從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的轉變。
途徑二:從重點鎮到特色小鎮
以前很多地方都會把鄉鎮劃分為重點鎮和非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都負有產業發展的職能,非重點鎮就主要定位為為農村地區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最多搞點休閑旅游,不負有其它產業發展職能。

鎮這一級的產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籌規劃,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有些地方還非常強大,特別是在廣東浙江一帶,那些專業鎮的產業競爭力都是世界級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則往往問題突出。由于大部分產業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產業工人,對生活條件并不講究,老板發了財也去大城市買房子。這樣的狀況對產業升級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中國八九十年代曾經興起過一波鄉鎮企業的浪潮,后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撥鄉鎮企業也就大部分倒閉、小部分進城,能夠在小城鎮發展好的很少很少。這些專業鎮要防止重蹈覆轍,學習發達國家,認真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就業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步。
途徑三:從城市綜合體到特色小鎮
城市中綜合體跟產業園和重點相反,不缺生活配套,關鍵是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城市邊緣地區的城市綜合體建設,陷入了“臥城”的發展陷阱,就業都在中心城區,白天見不到人。
特色小鎮并不一定要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它的開發理念是生產、生態、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塊地區,把三生空間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鎮。城市中心區因為缺乏生態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設,還有就是發達的公交體系可以讓生產和生活空間距離超過3公里的范圍,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鎮,并不是說特色小鎮必須建在遠離城市的鎮上。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 “生產、生活、生態”為支撐的“三生融合”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即以產業為驅動,以產業園區為核心動力區,定位準確產業功能,或產業轉移,或產業升級,加入生態宜居、生活休閑等,然后形成產城景一體化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名字本身不重要,它包含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開發理念和代表的城鎮化發展趨勢才是真正重要的。
上一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三大邏輯,實現鄉村發展的必備要素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