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循這些規律,特色小鎮想“特”是不可能的
發布日期:2020-01-17 點擊數:149
自從政府發布通知在2016年開始培育特色小鎮之后,很多人紛紛投入其中,而且并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在2020年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鎮,如今已經是2020年,但前幾天剛剛看到一篇文章,特色小鎮死亡名單,有400多個特色小鎮不幸要面臨淘汰的局面。以至于說這個目標真的能實現嗎?但不乏有那么幾個成功的特色小鎮,我們可以去借鑒成功之處,但你不能照搬它的模式,如果這樣做等于是第二個它,慢慢的這種復制現象就會蔓延開來,形成千鎮一面的局面。其實要想做好特色小鎮,需要遵循很多規律的,比如不要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特色資源等。今天小編說的是特色小鎮想要做好必須遵循經濟規律,避免發展成為房地產模式。
我們公司走訪過很多省的特色小鎮,發現地方政府對于特色小鎮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
其中一種現象是對特色小鎮制定的標準畸高。例如,要求被選拔的特色小鎮在三年內,每年就業增速要達到15%,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要達到25%,投資增長要超過20%。。
還有的省份把特色小鎮的選擇按照旅游5A級景區的標準來要求,要建設有五星級酒店,甚至還要求規劃編制要引入世界級規劃設計大師。
地方政府之所以對特色小鎮有類似的高要求和高標準,原因在于忽視了產業鏈條和就業的適應能力,更忽視了產生特色小鎮需要的經濟基礎。實際上,特色小鎮發展需要的是降低各類成本,需要的是培育市場帶動的要素聚集,而不是政府的過度干預。
產業聚集需要低成本
浙江的特色小鎮之所以搞得好,主要是因為政府在產業相對聚集的過程中,沒有提出更高要求。
無論是互聯網小鎮,還是基金小鎮或者是襪子小鎮,各類創業人才集中到這里,無非是追求一個低成本的發展環境。為什么這些創業者不選擇城市的主城區,其實那里的服務會更好,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為齊全,而且環境更為整潔。促使他們作出這個選擇所不能忽視的因素就是成本。對于創業者來說,初始的成本花在大城市的主城區,或在高昂的房租、物業費、人工費上,或是在政府過多的干預之下,是不可能承受的。
如果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政績要求或者上級領導的任務安排上,很可能就不會提出現在如此多的苛刻要求。
特色小鎮的產業聚集是在低成本的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對于基礎設施、環境生態以及公共服務的配置沒有過高要求。這也是浙江特色小鎮從改革開放幾十年中積累的重要經驗之一。
可以看到,許多長三角、珠三角的特大鎮,它們最初的發展也是從特色小鎮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展為幾十萬人口的城市。現在的江浙的特色小鎮,也仍然是按照這種發展軌跡在生長和發育,并形成規模。
特色小鎮的形成和發展,會經歷很多生生死死,但它們遵循的基本經濟規律仍不外是市場和低成本的原則。很多當年的特色小鎮和已經形成的特大鎮都遠離城市,似乎違背了很多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理論規律,沒有依托大城市,原因在于它們更多的是逃避當年的體制成本。
現在的特色小鎮面臨的體制環境雖然要比30年前要好很多,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也快了許多,所面臨的成本已經更多的從體制成本轉化為要素成本。即使如此,它們還是需要相對廉價的成長空間,轉化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房租要便宜,讓身上只有千八百塊錢的人可以承受得起;交易成本要低,可以有無數個同行在這里聚集,沒有那么高的交易費用,也不用承擔各種稅收;政府管理成本低,比如,對門面房的管理不會提出什么高端要求,也不會每天有城管要求各種整治,甚至政府還可以提供更簡便的手續。
對于政府來說,這些人到這里來創業,只要不影響到社會治安,而且還能帶動就業,給地方帶來發展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因為創業者沒有能力繳稅,政府也沒有通過開發房地產而造成租金大幅度提升,使得這個創業的廉價空間得以生存和發育,最后才會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是否能夠實現快速增長,既要看宏觀的經濟形勢,也要尊重要素集聚的規律,還要看產業的發展特點。互聯網小鎮的快速增長有可能實現,但戒許只是個別現像,放在某一個點可以,復制得多了可能就不會成功;對于基金小鎮來說,也有可能實現快速增長,但是在金融政策收緊的情況下,基金小鎮在什么地方能夠形成規模,支持什么樣的產業發展,也存在著個例和普遍規律不吻合的地方,某個案例可能是成功的,但是換到別的地方,就不一定成功。
就我多年對小城鎮發展規律的研究來看,絕大部分特色小鎮的發展并非一兩年之功,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才能從一個低成本的發育過程逐步實現產業的更新換代。因此,這種事兒急不得,政府也不應該提出過分的要求,況且絕大部分特色小鎮的主角還并不是政府。
重點不在增加多少投資
對于特色小鎮的投資,同樣要尊重經濟規律,避免復制房地產的發展模式。
很多地方政府給特色小鎮提出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已經超越了特色小鎮自身的能力。企業來投?本來是要找成本低的地方去發展,憑空增加了如此高的費用,違背了低成本原則,估計沒有人會到這里來聚集和發展產業。政府或是運營公司來投?那錢從哪里來?依靠貸款還是稅收?本來就是沒有多少錢的小投資者到這里尋求廉價空間去發展產業,怎么可能有充足的資金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即使他們的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所能形成的稅收和費用,也滿足不了動輒上億或者幾十億的投入。
如果上級政府對特色小鎮提出這樣的要求,只能逼著基層政府去尋找房地產公司來開發,通過賣地來賺回投資成本。所謂的產業特色小鎮勢必又回到房地產小鎮的發展路徑。有了房地產,產業聚集的成本還會下降、房租還會下降嗎?顯然不會。道理看似很簡單,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似乎是很少看到自己提出的各種要求,最后可能導致房地產在特色小鎮回歸的后果。
有些地方出臺的政策把特色小鎮理解為旅游小鎮,按照5A級景區標準提出建設要求。我并不反對旅游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產業,完全可以作為支撐特色小鎮的一種產業類型,但是按照產業發展的特點來看,如何塑造旅游特色小鎮,如何更為全面地看待各類特色小鎮的生存發展和培育,對于認識特色小鎮的經濟規律來講十分重要。
已經形成規模的旅游重鎮,可以不必作為旅游特色小鎮來繼續進行支持,因為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定旅游流量,可以通過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并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
對于其他絕大部分尚在培育期的旅游特色小鎮,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初始階段形成旅游產業的特色,創造什么樣的條件讓更多的人來這里觀光、度假和休閑。因此,重點不在于增加多少投入,而在于如何與其他旅游景觀形成反差和對比。如果在一個地區內,都是同樣的旅游內容,造成的景觀重復,很可能導致旅游資源的審美疲勞,進而產生惡性競爭并導致資源閑置。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旅游產業也要遵循低成本循序漸進的原則,重點在于區別,而不是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塑造,因為所有的投入都要有人或者企業來承擔的。而在培育初期,是需要降低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消費成本的,未來收入是靠規模化實現的。如果初始成本就過高,會抬高門檻而導致流量受阻,影響到未來的效益。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地方在評選特色小鎮的專家組里,更多看重的是旅游、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專家,很少有人去咨詢從事經濟研究的專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更多是看重特色,忽視了產業和經濟規律。正如近些年推進城市建設的時候,往往過多看重建設而忽視了成本和經濟規律。研究特色小鎮的重點其實是要研究低成本的要素集聚過程中,如何按照特色和專業的目標,尋找一個適合的空間載體,最終形成在一個小鎮的產業特色,并實現產業鏈的擴展和就業規模的增大。
如果不去研究成本,不去研究特色小鎮和產業要素聚集之間的經濟規律,只是按照政府的主觀行為,把特色小鎮當做完成一種政績要求,那必然會遠離當初推進特色小鎮的設想和初衷。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做全域旅游規劃之前,必須思考這5個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我們公司走訪過很多省的特色小鎮,發現地方政府對于特色小鎮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
其中一種現象是對特色小鎮制定的標準畸高。例如,要求被選拔的特色小鎮在三年內,每年就業增速要達到15%,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要達到25%,投資增長要超過20%。。
還有的省份把特色小鎮的選擇按照旅游5A級景區的標準來要求,要建設有五星級酒店,甚至還要求規劃編制要引入世界級規劃設計大師。
地方政府之所以對特色小鎮有類似的高要求和高標準,原因在于忽視了產業鏈條和就業的適應能力,更忽視了產生特色小鎮需要的經濟基礎。實際上,特色小鎮發展需要的是降低各類成本,需要的是培育市場帶動的要素聚集,而不是政府的過度干預。

浙江的特色小鎮之所以搞得好,主要是因為政府在產業相對聚集的過程中,沒有提出更高要求。
無論是互聯網小鎮,還是基金小鎮或者是襪子小鎮,各類創業人才集中到這里,無非是追求一個低成本的發展環境。為什么這些創業者不選擇城市的主城區,其實那里的服務會更好,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為齊全,而且環境更為整潔。促使他們作出這個選擇所不能忽視的因素就是成本。對于創業者來說,初始的成本花在大城市的主城區,或在高昂的房租、物業費、人工費上,或是在政府過多的干預之下,是不可能承受的。
如果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政績要求或者上級領導的任務安排上,很可能就不會提出現在如此多的苛刻要求。
特色小鎮的產業聚集是在低成本的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對于基礎設施、環境生態以及公共服務的配置沒有過高要求。這也是浙江特色小鎮從改革開放幾十年中積累的重要經驗之一。
可以看到,許多長三角、珠三角的特大鎮,它們最初的發展也是從特色小鎮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展為幾十萬人口的城市。現在的江浙的特色小鎮,也仍然是按照這種發展軌跡在生長和發育,并形成規模。
特色小鎮的形成和發展,會經歷很多生生死死,但它們遵循的基本經濟規律仍不外是市場和低成本的原則。很多當年的特色小鎮和已經形成的特大鎮都遠離城市,似乎違背了很多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理論規律,沒有依托大城市,原因在于它們更多的是逃避當年的體制成本。
現在的特色小鎮面臨的體制環境雖然要比30年前要好很多,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也快了許多,所面臨的成本已經更多的從體制成本轉化為要素成本。即使如此,它們還是需要相對廉價的成長空間,轉化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房租要便宜,讓身上只有千八百塊錢的人可以承受得起;交易成本要低,可以有無數個同行在這里聚集,沒有那么高的交易費用,也不用承擔各種稅收;政府管理成本低,比如,對門面房的管理不會提出什么高端要求,也不會每天有城管要求各種整治,甚至政府還可以提供更簡便的手續。
對于政府來說,這些人到這里來創業,只要不影響到社會治安,而且還能帶動就業,給地方帶來發展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因為創業者沒有能力繳稅,政府也沒有通過開發房地產而造成租金大幅度提升,使得這個創業的廉價空間得以生存和發育,最后才會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是否能夠實現快速增長,既要看宏觀的經濟形勢,也要尊重要素集聚的規律,還要看產業的發展特點。互聯網小鎮的快速增長有可能實現,但戒許只是個別現像,放在某一個點可以,復制得多了可能就不會成功;對于基金小鎮來說,也有可能實現快速增長,但是在金融政策收緊的情況下,基金小鎮在什么地方能夠形成規模,支持什么樣的產業發展,也存在著個例和普遍規律不吻合的地方,某個案例可能是成功的,但是換到別的地方,就不一定成功。
就我多年對小城鎮發展規律的研究來看,絕大部分特色小鎮的發展并非一兩年之功,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才能從一個低成本的發育過程逐步實現產業的更新換代。因此,這種事兒急不得,政府也不應該提出過分的要求,況且絕大部分特色小鎮的主角還并不是政府。

對于特色小鎮的投資,同樣要尊重經濟規律,避免復制房地產的發展模式。
很多地方政府給特色小鎮提出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已經超越了特色小鎮自身的能力。企業來投?本來是要找成本低的地方去發展,憑空增加了如此高的費用,違背了低成本原則,估計沒有人會到這里來聚集和發展產業。政府或是運營公司來投?那錢從哪里來?依靠貸款還是稅收?本來就是沒有多少錢的小投資者到這里尋求廉價空間去發展產業,怎么可能有充足的資金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即使他們的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所能形成的稅收和費用,也滿足不了動輒上億或者幾十億的投入。
如果上級政府對特色小鎮提出這樣的要求,只能逼著基層政府去尋找房地產公司來開發,通過賣地來賺回投資成本。所謂的產業特色小鎮勢必又回到房地產小鎮的發展路徑。有了房地產,產業聚集的成本還會下降、房租還會下降嗎?顯然不會。道理看似很簡單,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似乎是很少看到自己提出的各種要求,最后可能導致房地產在特色小鎮回歸的后果。
有些地方出臺的政策把特色小鎮理解為旅游小鎮,按照5A級景區標準提出建設要求。我并不反對旅游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產業,完全可以作為支撐特色小鎮的一種產業類型,但是按照產業發展的特點來看,如何塑造旅游特色小鎮,如何更為全面地看待各類特色小鎮的生存發展和培育,對于認識特色小鎮的經濟規律來講十分重要。
已經形成規模的旅游重鎮,可以不必作為旅游特色小鎮來繼續進行支持,因為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定旅游流量,可以通過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并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
對于其他絕大部分尚在培育期的旅游特色小鎮,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初始階段形成旅游產業的特色,創造什么樣的條件讓更多的人來這里觀光、度假和休閑。因此,重點不在于增加多少投入,而在于如何與其他旅游景觀形成反差和對比。如果在一個地區內,都是同樣的旅游內容,造成的景觀重復,很可能導致旅游資源的審美疲勞,進而產生惡性競爭并導致資源閑置。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旅游產業也要遵循低成本循序漸進的原則,重點在于區別,而不是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塑造,因為所有的投入都要有人或者企業來承擔的。而在培育初期,是需要降低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消費成本的,未來收入是靠規模化實現的。如果初始成本就過高,會抬高門檻而導致流量受阻,影響到未來的效益。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地方在評選特色小鎮的專家組里,更多看重的是旅游、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專家,很少有人去咨詢從事經濟研究的專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更多是看重特色,忽視了產業和經濟規律。正如近些年推進城市建設的時候,往往過多看重建設而忽視了成本和經濟規律。研究特色小鎮的重點其實是要研究低成本的要素集聚過程中,如何按照特色和專業的目標,尋找一個適合的空間載體,最終形成在一個小鎮的產業特色,并實現產業鏈的擴展和就業規模的增大。
如果不去研究成本,不去研究特色小鎮和產業要素聚集之間的經濟規律,只是按照政府的主觀行為,把特色小鎮當做完成一種政績要求,那必然會遠離當初推進特色小鎮的設想和初衷。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做全域旅游規劃之前,必須思考這5個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