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旅游度假區火,這些“意識”是不能缺的
發布日期:2020-03-19 點擊數:196
度假旅游是最近幾年的一種流行趨勢,現在人們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觀光旅游的層面上了,因為觀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了,現在人們更喜歡度假旅游,因為旅游度假可以讓人們從緊張的工作節奏中解脫出來,好好放松自己,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但現在很多旅游度假區并非能滿足大部分游客需求,還缺乏很多“意識”。
從產業發展實踐來看,當前,一些優質的旅游度假區在資源、區位、市場、整體環境、綜合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往往都還有些“硬貨”。然而,旅游度假區發展整體上還是缺乏幾個關鍵的產業意識。
“邊界意識”,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
《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標準》中要求旅游度假區應具有明確的空間邊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面積不小于8平方公里,省級不小于5平方公里。在一定面積范圍內,應該具有整體的休閑度假的功能和氛圍,避免了大而無邊、小而不深。但不少度假區把重點集中在打造度假酒店上,覺得有個度假酒店就是度假區了,酒店內酒店功能完備、應有盡有,酒店內度假功能差強人意、或有匱乏,而出了酒店就無處可去。重酒店不重氛圍,重房間不重空間,重項目不重業態,是不少旅游度假區的通病。
與之相關的是“產品意識”
度假產品與觀光產品不同,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要求。旅游業對以景區為代表的觀光產品運作較為熟練,但對度假產品的培育和打造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在學習和摸索。一些度假區對度假項目與觀光項目的操盤手法基本沒什么區別,在打造度假產品時,依然過于圍繞觀光的核心景觀來展開,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度假產品。有些“知名”度假區,也存在產品內容重復、單調的現象,缺乏與當地生活形態相契的“自然生長”的夜間項目,綜合生活配套也明顯不足,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康體療養、常態化節慶演藝等產品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沒有調出休閑度假的味道,甚至也包括會議接待軟件水平不足。
旅游度假區還應特別注意的,是“紅線意識”
一方面是生態保護的紅線,因為大多數度假區都是依賴自然環境發展起來的,在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應尋求最大的平衡;一個優質的旅游度假區應該對負氧離子、氣候舒適度、水環境質量、自然植被覆蓋率等等都需有高要求,資源保護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房地產開發的紅線,過度開發房地產讓一些旅游度假區變了味。不僅僅針對旅游度假區而言,有些房地產項目打著文旅項目旗號“怪羊頭賣狗肉”更是需要警惕。《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標準》是明確劃出紅線的,“房地產項目與旅游接待設施建筑面積比例不大于1∶2”。在對旅游度假區的監督考核中,這也勢必將成為一個重要指標。
產品質量不足,導致“品牌意識”也相應匱乏
品牌首先來自特色,運動、娛樂、康體等作為度假區的“標配”,幾乎每個度假區都有,但真正做出地方特色的很少,辨識度很低。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研磨度假產品方面尚可,但與國際上的成熟度假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看,海濱海島度假、森林草原度假、山岳度假、溫泉度假等類型產品的地域特色、文化性等方面大多缺少品牌認識度,出類拔萃者很少。尤其是親子型度假區,并非傳統的資源型度假區,是近幾年新興的度假主題,打造品牌其實是很有潛力的,這方面與國外家庭度假品牌巨頭還有較大的差距。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上一篇:真正的美麗鄉村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從產業發展實踐來看,當前,一些優質的旅游度假區在資源、區位、市場、整體環境、綜合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往往都還有些“硬貨”。然而,旅游度假區發展整體上還是缺乏幾個關鍵的產業意識。

《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標準》中要求旅游度假區應具有明確的空間邊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面積不小于8平方公里,省級不小于5平方公里。在一定面積范圍內,應該具有整體的休閑度假的功能和氛圍,避免了大而無邊、小而不深。但不少度假區把重點集中在打造度假酒店上,覺得有個度假酒店就是度假區了,酒店內酒店功能完備、應有盡有,酒店內度假功能差強人意、或有匱乏,而出了酒店就無處可去。重酒店不重氛圍,重房間不重空間,重項目不重業態,是不少旅游度假區的通病。
與之相關的是“產品意識”
度假產品與觀光產品不同,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要求。旅游業對以景區為代表的觀光產品運作較為熟練,但對度假產品的培育和打造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在學習和摸索。一些度假區對度假項目與觀光項目的操盤手法基本沒什么區別,在打造度假產品時,依然過于圍繞觀光的核心景觀來展開,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度假產品。有些“知名”度假區,也存在產品內容重復、單調的現象,缺乏與當地生活形態相契的“自然生長”的夜間項目,綜合生活配套也明顯不足,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康體療養、常態化節慶演藝等產品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沒有調出休閑度假的味道,甚至也包括會議接待軟件水平不足。

一方面是生態保護的紅線,因為大多數度假區都是依賴自然環境發展起來的,在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應尋求最大的平衡;一個優質的旅游度假區應該對負氧離子、氣候舒適度、水環境質量、自然植被覆蓋率等等都需有高要求,資源保護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房地產開發的紅線,過度開發房地產讓一些旅游度假區變了味。不僅僅針對旅游度假區而言,有些房地產項目打著文旅項目旗號“怪羊頭賣狗肉”更是需要警惕。《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標準》是明確劃出紅線的,“房地產項目與旅游接待設施建筑面積比例不大于1∶2”。在對旅游度假區的監督考核中,這也勢必將成為一個重要指標。
產品質量不足,導致“品牌意識”也相應匱乏
品牌首先來自特色,運動、娛樂、康體等作為度假區的“標配”,幾乎每個度假區都有,但真正做出地方特色的很少,辨識度很低。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研磨度假產品方面尚可,但與國際上的成熟度假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看,海濱海島度假、森林草原度假、山岳度假、溫泉度假等類型產品的地域特色、文化性等方面大多缺少品牌認識度,出類拔萃者很少。尤其是親子型度假區,并非傳統的資源型度假區,是近幾年新興的度假主題,打造品牌其實是很有潛力的,這方面與國外家庭度假品牌巨頭還有較大的差距。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上一篇:真正的美麗鄉村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