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4點,古鎮旅游規劃就成功了
發布日期:2020-06-17 點擊數:155
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古鎮旅游發展迅速,周莊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次,2002年,周莊接待游客263萬人次。烏鎮于2001年起正式對游客開放,同年接待游客數達78.9萬人次。麗江2002年接待游客約320萬人次。自此,古鎮旅游開發逐漸增多,行業競爭大了,也會暴露出古鎮旅游景點的很多問題,比如古鎮原始性建筑文化被破壞;古鎮旅游規劃單一,無法滿足游客需求等。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帶你了解這4點,是古鎮旅游規劃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要明暗互補
在古鎮的建設改造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參照這個地方的原汁原味,不管是建設風格,還是建材選擇,包括建筑工藝的選擇。通過對傳統古建筑的修繕和旅游線路的組織,將古鎮眾多的景點進行串聯,以地域文化為線索,通過挖掘、保護和提升,強化古鎮文化的完整性、傳統性和連貫性,明確每個點的文化主題,并進行文化提升和包裝,從而打造一體化的古鎮文化大景區。同時在古鎮的后期運營及維護過程中,文化表演類節目,需要對古鎮的原有元素,進行一定程度的挖掘及優化。
二、要軟硬兼顧
能保持原生態的古鎮,多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旅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就需要翻修古鎮。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留住“古”味不容易,因此古鎮開發要軟硬兼施。通過對道路沿線的建筑外立面、旅游點和標牌標識進行改造,清理整頓違規建筑,像國外小鎮那樣進行內部功能改造,讓古鎮兼具現代化功能與傳統外觀,讓古鎮游更舒適也更出彩。在做好硬件建設的同時,完善好服務管理體系,在現代化的設施設計、文化符號、服務元素中,融入本土民俗風情和禮儀知識,對第三產業服務人員進行全面培訓,提升其人文素養。
三、要天人合一
對于旅游服務,必須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節,這就需要著力顯現古鎮原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要有創意、人性化。在整體標識方面,古鎮文化區標識系統的配色和材質要體現統一性,突出獨特的地域文化主題;在景觀系統方面,有水就理水,使古鎮的水系“活”起來,無水就理建筑,打造文化小品,營造古鎮的文化景觀,增強歷史文化的靈動感。在游覽線路方面,可綜合考慮古鎮沿線旅游資源的文化關聯度和資源帶動性,將古鎮周邊各旅游節點連接起來,體現出豐富性與厚重性的完美結合。
四、要民商共建
如何在適度開發的同時,激發古鎮居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在國內已有的探索和經驗中,烏鎮的做法也已經成為一種為不少人認同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古鎮保護經驗:把原有居民遷出,在古鎮周邊興建安置小區,同時再讓居民回到古鎮從事旅游業,實現居住分離,并對古鎮內商業進行有序規劃和嚴格管理,力求避免商業同質化,也讓古鎮的文化生態得以保留。遷出一部分居民也平衡了游客進入的流量,有效實現了古鎮人流的調控,對古鎮的保護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古鎮的保護涉及文態、形態、業態、生態等多個方面,其中,文化形態和傳統生活方式的保護無疑是古鎮保護的核心所在。中國各個古鎮之間的差異很大,每個古鎮在保護過程中都應當努力挖掘自身文化傳統,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讓古鎮居民真正分享到保護和發展的成果。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度假旅游規劃怎么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在古鎮的建設改造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參照這個地方的原汁原味,不管是建設風格,還是建材選擇,包括建筑工藝的選擇。通過對傳統古建筑的修繕和旅游線路的組織,將古鎮眾多的景點進行串聯,以地域文化為線索,通過挖掘、保護和提升,強化古鎮文化的完整性、傳統性和連貫性,明確每個點的文化主題,并進行文化提升和包裝,從而打造一體化的古鎮文化大景區。同時在古鎮的后期運營及維護過程中,文化表演類節目,需要對古鎮的原有元素,進行一定程度的挖掘及優化。
二、要軟硬兼顧
能保持原生態的古鎮,多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旅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就需要翻修古鎮。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留住“古”味不容易,因此古鎮開發要軟硬兼施。通過對道路沿線的建筑外立面、旅游點和標牌標識進行改造,清理整頓違規建筑,像國外小鎮那樣進行內部功能改造,讓古鎮兼具現代化功能與傳統外觀,讓古鎮游更舒適也更出彩。在做好硬件建設的同時,完善好服務管理體系,在現代化的設施設計、文化符號、服務元素中,融入本土民俗風情和禮儀知識,對第三產業服務人員進行全面培訓,提升其人文素養。
三、要天人合一
對于旅游服務,必須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節,這就需要著力顯現古鎮原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要有創意、人性化。在整體標識方面,古鎮文化區標識系統的配色和材質要體現統一性,突出獨特的地域文化主題;在景觀系統方面,有水就理水,使古鎮的水系“活”起來,無水就理建筑,打造文化小品,營造古鎮的文化景觀,增強歷史文化的靈動感。在游覽線路方面,可綜合考慮古鎮沿線旅游資源的文化關聯度和資源帶動性,將古鎮周邊各旅游節點連接起來,體現出豐富性與厚重性的完美結合。

如何在適度開發的同時,激發古鎮居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在國內已有的探索和經驗中,烏鎮的做法也已經成為一種為不少人認同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古鎮保護經驗:把原有居民遷出,在古鎮周邊興建安置小區,同時再讓居民回到古鎮從事旅游業,實現居住分離,并對古鎮內商業進行有序規劃和嚴格管理,力求避免商業同質化,也讓古鎮的文化生態得以保留。遷出一部分居民也平衡了游客進入的流量,有效實現了古鎮人流的調控,對古鎮的保護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古鎮的保護涉及文態、形態、業態、生態等多個方面,其中,文化形態和傳統生活方式的保護無疑是古鎮保護的核心所在。中國各個古鎮之間的差異很大,每個古鎮在保護過程中都應當努力挖掘自身文化傳統,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讓古鎮居民真正分享到保護和發展的成果。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度假旅游規劃怎么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