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不振興鄉村文化,談何能有靈魂?
發布日期:2020-09-11 點擊數:221
鄉村振興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而鄉村振興中對于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如果鄉村振興之在乎鄉村美麗的外表而忽視鄉村文化,那么這樣的鄉村振興毫無靈魂可言,注定是失敗的。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就帶你了解鄉村文化如何振興?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
中國五千多年燦爛的農耕文明,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進程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村屯,世世代代依附在宗族和土地上的農民,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影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族為等級,以村莊為主要場所,以農業為主,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按照守望相助的處世原則,養成了約定俗成的仁孝禮儀、村規民約、道德規范等行為習慣,如家庭為本、尊祖尚禮、鄰里和睦、德業相勸、過失相規;集體生產勞動所形成的勤儉節約、淳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品格,如勤儉持家、以豐補歉;以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為導向的鄉村價值觀,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以及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風民俗,如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禮尚往來等。以及獨具匠心的民間技藝。如剪紙、香包、舞蹈、民歌、戲劇、節慶、廟會等活動。由于地域的不同,資源的差異,環境的變遷,各村屯的民間習俗差異很大,可以說“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獨特的、具有鄉土氣息的鄉村禮俗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了各具特色的鄉村農耕文化的形成,也奠定了農民對生產生活的認知、態度、肯定、認同、自信。
二、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十八大以來,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快速發展的經濟、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發展明顯滯后,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村民文化生活單一貧乏
根據調查,近50%的村民的主要娛樂活動是看電視,30%左右的村民最喜歡參加的文化活動是玩麻將、揚沙子,8%左右是讀書看報,7%左右是上網,其他5%依次為:看電影、看地方戲、下棋、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跳廣場舞等,民間傳統文藝活動供給嚴重不足,選擇方式非常有限,文化活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經費不能滿足文化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事業費用逐年增幅較大,但鄉村幅員遼闊,村莊基數較大,投入的經費只能在有無上做點文章,只能在局部上有所改善,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文化發展的需要。
(三)文化基礎設施還很落后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但仍有相當多的鄉村,設施不全、面積不足,不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時,還存在設備陳舊失修、被擠占、挪用現象,也有文化活動場利用率不高、已名存實亡,沒有人問津的問題。
(四)文化隊伍的重視不夠
調查發現,鄉村對文化隊伍的重視程度不足,不少文化專干“專干不專”。有的年齡偏大,知識缺乏,很難獨當一面;有的是聘用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思想嚴重;有的大部分時間被安排做其他工作,沒有精力投入。種種原因導致文化活動不正常、不規范,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
(五)文化管理體制不順
在調查中了解到:鄉村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暢,文化局管事,但管不了鄉村文化專干,管理鄉村文化專干的人,但卻很少過問文化工作,造成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造成文化資源閑置、浪費。有的鄉村重建設輕使用,不能給村民真正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送文化下鄉活動不少,形式上熱熱鬧鬧,但沒有真正送到村民心坎上,收效甚微。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振興鄉村文化要立足現實,逐步實現優秀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交流、互鑒、融合、會通,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創造、轉化、變革,讓鄉村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一)尊重差異
對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必須承認其客觀性、包容其差異性、理解其獨特性、掌握其規律性、發掘其合理性,只要符合中華文化立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都應當給予尊重,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充滿生機活力的鄉村文化氛圍。
(二)辯證取舍
鄉村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無可挑剔,確實存在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人情攀比、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等現象。但不能一概否定,要辯證取舍,興利除弊,棄惡揚善,并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注重現代表達,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欣欣向榮。
(三)因地制宜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要根據各地的差異和特點,堅持從村情出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該保護的保護,該傳承的傳承,該發展的發展,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模式,全面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四、鄉村文化振興的對策措施
(一)頂層設計
文化建設是一個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逐漸養成的過程。鄉村文化振興,要堅持頂層設計,規劃先行,量力而行,穩扎穩打,注重質量,逐步推進。要全面動員,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活力,釋放全社會動能,共同為鄉村文化增磚添瓦、爭光添彩。
(二)深入挖掘
鄉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這是我們引導鄉村風氣好轉、凝聚鄉民人心的重要基礎,也是鄉村治理的靈魂所在,更是激發鄉村社會活力、安定有序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要深入挖掘鄉村價值觀和倫理文化的治理價值,充分發揮孝敬父母、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等鄉規民約、道德規范的作用,不斷尚德肅風,凝聚人心,不斷增強活力、維護安定,不斷完善鄉村自治體系,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三)和諧共生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足寡欲”等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生態平衡、適度消費等理念,并將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習俗之中,形成了一條村民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防線,這些正是生態宜居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價值趨向,我們要進一步挖掘這些生態道德、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文化資源,把其轉變為生態發展優勢,推進鄉村生態文明進程,加快鄉村生態振興步伐。
(四)雙輪驅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兩翼,一定要堅持雙輪驅動、兩翼齊心。文化事業單位要靈活運用政府手段、市場運作兩種方式,整合公共財政、社會資本兩大資源,形成強大的正能量和支撐合力。特色文化資源可以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公園、文化博物館,傳統手工藝、傳統加工工藝也可以發展成文化節、藝術節等都可以不斷壯大鄉村文化產業,豐富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為鄉村注入新活力,實現鄉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五)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具有很強的滲透、關聯、吸附效應,是一種特有的“生產要素”。如,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文化名村和傳統古村落的休閑文化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莊園等;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草柳編、中國結、工藝品生產等;可以說,一個好的文化創意,可以把鄉村一二三產業關聯、融合起來,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甚至可以實現十倍百倍的增值效應。所以,文化創意越來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極其關鍵因素,是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新動能。
(六)豐富生活
目前,城鄉反差太大,物質生活不便,精神生活缺乏,對人才沒有吸引力,造成鄉村留不住人,即使留住了人,卻收不住心,急需大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一是要注重培養鄉村文化能人,加強文藝培訓輔導,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豐富鄉村文化供給的內生動力。二是要組織優秀的文藝作品進農村,提升鄉村文化生活質量,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三是要增加投入,自辦一些村民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加村民的生活情趣,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四要注重“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圍繞留住人、吸引人做文章,讓留下的人安心。五是大力發展“互聯網+”,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知識,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
(七)形成合力
鄉村文化振興農民是主體,黨委、政府是主導,要充分尊重主體地位、發揮好主導作用,主體和主導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大膽嘗試,崇尚創新,才能營造鄉村文化振興的濃厚氛圍。尊重農民的意愿,讓農民自己選擇,不斷提升文化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和政府要通過宣傳教育、典型引導、物質和精神獎勵等激勵機制,把調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把農民主體地位體現在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中,不斷加強黨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不斷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養成良好的文化習慣,變成一種自覺行動,投身到鄉村文化振興之中。總之,要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鄉村文化振興的始終,確保鄉村文化振興始終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前進。
上面寫的相對比較簡單,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做親子農場規劃,這4點必須要用心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
中國五千多年燦爛的農耕文明,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進程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村屯,世世代代依附在宗族和土地上的農民,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影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族為等級,以村莊為主要場所,以農業為主,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按照守望相助的處世原則,養成了約定俗成的仁孝禮儀、村規民約、道德規范等行為習慣,如家庭為本、尊祖尚禮、鄰里和睦、德業相勸、過失相規;集體生產勞動所形成的勤儉節約、淳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品格,如勤儉持家、以豐補歉;以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為導向的鄉村價值觀,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以及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風民俗,如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禮尚往來等。以及獨具匠心的民間技藝。如剪紙、香包、舞蹈、民歌、戲劇、節慶、廟會等活動。由于地域的不同,資源的差異,環境的變遷,各村屯的民間習俗差異很大,可以說“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獨特的、具有鄉土氣息的鄉村禮俗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了各具特色的鄉村農耕文化的形成,也奠定了農民對生產生活的認知、態度、肯定、認同、自信。

十八大以來,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快速發展的經濟、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發展明顯滯后,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村民文化生活單一貧乏
根據調查,近50%的村民的主要娛樂活動是看電視,30%左右的村民最喜歡參加的文化活動是玩麻將、揚沙子,8%左右是讀書看報,7%左右是上網,其他5%依次為:看電影、看地方戲、下棋、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跳廣場舞等,民間傳統文藝活動供給嚴重不足,選擇方式非常有限,文化活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經費不能滿足文化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事業費用逐年增幅較大,但鄉村幅員遼闊,村莊基數較大,投入的經費只能在有無上做點文章,只能在局部上有所改善,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文化發展的需要。
(三)文化基礎設施還很落后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但仍有相當多的鄉村,設施不全、面積不足,不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時,還存在設備陳舊失修、被擠占、挪用現象,也有文化活動場利用率不高、已名存實亡,沒有人問津的問題。
(四)文化隊伍的重視不夠
調查發現,鄉村對文化隊伍的重視程度不足,不少文化專干“專干不專”。有的年齡偏大,知識缺乏,很難獨當一面;有的是聘用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思想嚴重;有的大部分時間被安排做其他工作,沒有精力投入。種種原因導致文化活動不正常、不規范,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
(五)文化管理體制不順
在調查中了解到:鄉村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暢,文化局管事,但管不了鄉村文化專干,管理鄉村文化專干的人,但卻很少過問文化工作,造成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造成文化資源閑置、浪費。有的鄉村重建設輕使用,不能給村民真正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送文化下鄉活動不少,形式上熱熱鬧鬧,但沒有真正送到村民心坎上,收效甚微。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振興鄉村文化要立足現實,逐步實現優秀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交流、互鑒、融合、會通,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創造、轉化、變革,讓鄉村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一)尊重差異
對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必須承認其客觀性、包容其差異性、理解其獨特性、掌握其規律性、發掘其合理性,只要符合中華文化立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都應當給予尊重,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充滿生機活力的鄉村文化氛圍。
(二)辯證取舍
鄉村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無可挑剔,確實存在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人情攀比、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等現象。但不能一概否定,要辯證取舍,興利除弊,棄惡揚善,并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注重現代表達,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欣欣向榮。
(三)因地制宜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要根據各地的差異和特點,堅持從村情出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該保護的保護,該傳承的傳承,該發展的發展,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模式,全面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四、鄉村文化振興的對策措施
(一)頂層設計
文化建設是一個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逐漸養成的過程。鄉村文化振興,要堅持頂層設計,規劃先行,量力而行,穩扎穩打,注重質量,逐步推進。要全面動員,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活力,釋放全社會動能,共同為鄉村文化增磚添瓦、爭光添彩。
(二)深入挖掘
鄉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這是我們引導鄉村風氣好轉、凝聚鄉民人心的重要基礎,也是鄉村治理的靈魂所在,更是激發鄉村社會活力、安定有序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要深入挖掘鄉村價值觀和倫理文化的治理價值,充分發揮孝敬父母、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等鄉規民約、道德規范的作用,不斷尚德肅風,凝聚人心,不斷增強活力、維護安定,不斷完善鄉村自治體系,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三)和諧共生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足寡欲”等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生態平衡、適度消費等理念,并將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習俗之中,形成了一條村民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防線,這些正是生態宜居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價值趨向,我們要進一步挖掘這些生態道德、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文化資源,把其轉變為生態發展優勢,推進鄉村生態文明進程,加快鄉村生態振興步伐。
(四)雙輪驅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兩翼,一定要堅持雙輪驅動、兩翼齊心。文化事業單位要靈活運用政府手段、市場運作兩種方式,整合公共財政、社會資本兩大資源,形成強大的正能量和支撐合力。特色文化資源可以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公園、文化博物館,傳統手工藝、傳統加工工藝也可以發展成文化節、藝術節等都可以不斷壯大鄉村文化產業,豐富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為鄉村注入新活力,實現鄉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文化創意具有很強的滲透、關聯、吸附效應,是一種特有的“生產要素”。如,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文化名村和傳統古村落的休閑文化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莊園等;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草柳編、中國結、工藝品生產等;可以說,一個好的文化創意,可以把鄉村一二三產業關聯、融合起來,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甚至可以實現十倍百倍的增值效應。所以,文化創意越來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極其關鍵因素,是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新動能。
(六)豐富生活
目前,城鄉反差太大,物質生活不便,精神生活缺乏,對人才沒有吸引力,造成鄉村留不住人,即使留住了人,卻收不住心,急需大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一是要注重培養鄉村文化能人,加強文藝培訓輔導,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豐富鄉村文化供給的內生動力。二是要組織優秀的文藝作品進農村,提升鄉村文化生活質量,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三是要增加投入,自辦一些村民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加村民的生活情趣,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四要注重“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圍繞留住人、吸引人做文章,讓留下的人安心。五是大力發展“互聯網+”,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知識,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
(七)形成合力
鄉村文化振興農民是主體,黨委、政府是主導,要充分尊重主體地位、發揮好主導作用,主體和主導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大膽嘗試,崇尚創新,才能營造鄉村文化振興的濃厚氛圍。尊重農民的意愿,讓農民自己選擇,不斷提升文化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和政府要通過宣傳教育、典型引導、物質和精神獎勵等激勵機制,把調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把農民主體地位體現在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中,不斷加強黨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不斷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養成良好的文化習慣,變成一種自覺行動,投身到鄉村文化振興之中。總之,要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鄉村文化振興的始終,確保鄉村文化振興始終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前進。
上面寫的相對比較簡單,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做親子農場規劃,這4點必須要用心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