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發展如何把握時代脈動與消費需求?
發布日期:2021-01-10 點擊數:233
2020年12月25日,第一批15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公布。此次,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國家文旅消費試點示范城市”的評選,是對此前全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經驗的總結推廣,更體現了文旅融合對市場消費潛力的激活和釋放。此次發布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名單,為我國文旅業發展釋放了導向信號,促進文化旅游業尋機求變、變中求進、進中提質,其中有哪些方面需要下大力氣、做足文章?第一批入選城市,何以成為示范、試點?入選之后的發展之路如何走?
以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之一成都為例,2020年1月至7月,成都累計接待游客8325.12萬人次,恢復至上年同期的61.28%。其中,7月,成都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已經恢復至上年同期的80%。除了游客數量的回升,在如何通過文化和旅游的消費引導來推進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資源依賴向體驗創新轉變,將夜間經濟的發展與地區原有文旅資源結合等方面,成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成都文旅行業的復蘇和發展與成都在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這其中涉及文化建設、產城融合、城鎮發展、消費引導、企業培育、金融支持、服務創新等多個方面。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建設30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100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的任務。示范城市的創建不是單一要素、單一產品的設計,而是要從資源、市場、政策、業態、營銷、品牌、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協作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多效并舉,通過能效聚集形成示范效應,真正帶動文化和旅游的消費。
從第一批示范城市與試點城市的評選來看,尤其強調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特色發展。通過這一發展思路能打破原有旅游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也在鼓勵各地結合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和文化消費基礎,探索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的各具特色但又有借鑒意義的方法,以更有效地實現“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文化和旅游的消費需求以及推動消費潛力的釋放。
2020年,中央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新目標、新要求。文化和旅游消費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為文化場景、旅游路線提供具體產品的角度,而是有從消費牽引供給,從生產連接運營,以促進產業鏈提升的思路。同時,也不僅僅是單一的文旅產品或是城市文旅建設,還應該關注文旅消費所具有的外部輻射效應以及對其他產業的影響作用。于產業本身,是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挖掘培育消費能力的新契機,對傳統產業實施再造。與此同時,我們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理解也需要從產品服務端向管理運營端拓展。不僅考慮如何挖掘、培育、促進消費,還要回歸到供給端來關注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可持續的運營等多個環節的建設發展。除了原有的文化旅游產品外,包括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場館、商業綜合體以及街區在內的生產場景和消費場景的建設也是促進消費的關鍵點。在這一背景下,產品、景區、園區、街區的運營都應該更強調特色和定位的明確,以真正實現供給與服務能效的提升。
無論是從國家級度假區的建設還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提振來看,明顯可見的是,從政府到社會,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意義、價值和實現形式的理解在進一步深化。如果說在此之前是為了通過雙向的融合來提升各自在原有體系內的競爭力,那么現在我們必須將相關項目的建設發展放到更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來看,關注其中的變化。
其一,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構成的變化。原來單一的、同質化的旅游產品供給由于新需求的凸現和文化賦能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跨領域的企業在進入產業結構中,并且逐步在從服務支撐方向產品供給方轉變。包括國家文化公園、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休閑城市和街區等兼具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特性的新時代文化旅游產品的建設和出現,讓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從以游客為目標群體發展為以同時滿足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消費需求為目的建設目標。由此,需求方由傳統的游客擴展到本地居民甚至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
其二,從原有業務拓展到新產業鏈的延展??缃缛诤鲜且貏撔潞彤a業鏈拓展的重要方式。融合會催生新業態、新場景和新的產業環節的產生。特別是互聯網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需要細分場景與功能。
其三,從產業鏈建設到多體系結構的建設,從關注產品到關注文旅發展對社會更廣泛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前我們對文化產品對地方旅游及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經常參考國際慣例,按照1:7來核算。而當我們把文旅融合置于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下再來思考,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價值的體現,可能都有不同以往的考量,因此更需要高站位的系統規劃和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開闊創新的思路。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善于因地制宜地挖掘開發適應多種旅游需求的新業態、新場景,同時也需要注重與之匹配的治理體系和支撐體系的建設。這其中包括地方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促進文化和旅游從政府管理到行業發展的融合;對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形式把握、社會效益的評估、經濟目標的設定等方面的理解;如何全面、客觀地面對傳統業態和傳統贏利模式與新業態、新生產要素和產業環節之間的融合,特別是數字化、互聯網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影響;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相關行業標準的設定;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文化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系列建設目標。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培育和釋放、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融合,是實現這一系列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時代為所有文旅人提出的一道命題。走過2020,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從時代到社會,從國家到行業,都需要我們以開放、創新、務實的態度來建構文旅發展的新格局,踐行新時代文旅人的使命與責任。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一起來看朱備鎮的鄉村振興是怎么搞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以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之一成都為例,2020年1月至7月,成都累計接待游客8325.12萬人次,恢復至上年同期的61.28%。其中,7月,成都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已經恢復至上年同期的80%。除了游客數量的回升,在如何通過文化和旅游的消費引導來推進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資源依賴向體驗創新轉變,將夜間經濟的發展與地區原有文旅資源結合等方面,成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成都文旅行業的復蘇和發展與成都在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這其中涉及文化建設、產城融合、城鎮發展、消費引導、企業培育、金融支持、服務創新等多個方面。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建設30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100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的任務。示范城市的創建不是單一要素、單一產品的設計,而是要從資源、市場、政策、業態、營銷、品牌、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協作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多效并舉,通過能效聚集形成示范效應,真正帶動文化和旅游的消費。

2020年,中央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新目標、新要求。文化和旅游消費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為文化場景、旅游路線提供具體產品的角度,而是有從消費牽引供給,從生產連接運營,以促進產業鏈提升的思路。同時,也不僅僅是單一的文旅產品或是城市文旅建設,還應該關注文旅消費所具有的外部輻射效應以及對其他產業的影響作用。于產業本身,是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挖掘培育消費能力的新契機,對傳統產業實施再造。與此同時,我們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理解也需要從產品服務端向管理運營端拓展。不僅考慮如何挖掘、培育、促進消費,還要回歸到供給端來關注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可持續的運營等多個環節的建設發展。除了原有的文化旅游產品外,包括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場館、商業綜合體以及街區在內的生產場景和消費場景的建設也是促進消費的關鍵點。在這一背景下,產品、景區、園區、街區的運營都應該更強調特色和定位的明確,以真正實現供給與服務能效的提升。
無論是從國家級度假區的建設還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提振來看,明顯可見的是,從政府到社會,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意義、價值和實現形式的理解在進一步深化。如果說在此之前是為了通過雙向的融合來提升各自在原有體系內的競爭力,那么現在我們必須將相關項目的建設發展放到更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來看,關注其中的變化。
其一,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構成的變化。原來單一的、同質化的旅游產品供給由于新需求的凸現和文化賦能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跨領域的企業在進入產業結構中,并且逐步在從服務支撐方向產品供給方轉變。包括國家文化公園、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休閑城市和街區等兼具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特性的新時代文化旅游產品的建設和出現,讓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從以游客為目標群體發展為以同時滿足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消費需求為目的建設目標。由此,需求方由傳統的游客擴展到本地居民甚至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
其二,從原有業務拓展到新產業鏈的延展??缃缛诤鲜且貏撔潞彤a業鏈拓展的重要方式。融合會催生新業態、新場景和新的產業環節的產生。特別是互聯網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需要細分場景與功能。
其三,從產業鏈建設到多體系結構的建設,從關注產品到關注文旅發展對社會更廣泛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前我們對文化產品對地方旅游及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經常參考國際慣例,按照1:7來核算。而當我們把文旅融合置于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下再來思考,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價值的體現,可能都有不同以往的考量,因此更需要高站位的系統規劃和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開闊創新的思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系列建設目標。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培育和釋放、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融合,是實現這一系列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時代為所有文旅人提出的一道命題。走過2020,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從時代到社會,從國家到行業,都需要我們以開放、創新、務實的態度來建構文旅發展的新格局,踐行新時代文旅人的使命與責任。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一起來看朱備鎮的鄉村振興是怎么搞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