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康養旅游一定要做到創新?
發布日期:2021-01-15 點擊數:101
各類高新技術正廣泛運用于康養旅游中,康養旅游市場的巨大前景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智能穿戴、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轉化的空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喚起了全社會對“身心全面健康”的空前關注,必將推動康養旅游在實踐中創新發展。
一、“尊重自然”成為康養旅游發展基點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態度。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現代人所向往并且也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叼B旅游最基礎的要義和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減少對大自然的貪婪索取和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康養旅游才有賴以依存的載體。從生命學角度來看,康養兼顧生命的三個維度:一是生命長度,即壽命;二是生命豐度,即精神層面的豐富度(如養身、養心、養神);三是生命自由度,即描述生命質量高低的指標體系(如健康、亞健康、臨床)??叼B旅游在“生命豐度”上的體現最為直觀:通過運動健身、療養保健等參與途徑實現“養身”;通過休閑度假、研學旅行等體驗活動實現“養心”;通過自然教育、文化鑒賞等領悟方式實現“養神”。游客通過參與康養旅游活動,最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
二、“跨界融合”提升康養旅游產品供給
康養旅游的探索在我國已有多年,但供給端產品數量不足、內涵不深、體驗不佳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醫療旅游、溫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傳統單一的康養旅游形式,已難以滿足游客對康養產品豐富度的要求。因此,基于親近自然的復合型、多維度、跨業態的康養旅游產品將成為市場青睞的對象。
1.“森林+康養”旅游。森林是物種的基因庫,是人類的健康家園,也是康養旅游的核心資源。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
我國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開展“森林+康養”旅游提供了保障。2019年,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超過18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30%左右,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1.75萬億元。森林旅游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林草業最具影響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支柱產業。2019年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了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 其中兩處提到“森林康養”。一是完善森林康養基礎設施。依托已有林間步道、護林防火道和生產性道路建設康養步道和導引系統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房舍和建設用地,建設森林康復中心、森林療養場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務設施,做好公共設施無障礙建設和改造。二是豐富森林康養產品。著力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閑游憩等森林康養服務。積極發展森林浴、森林食療、藥療等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開發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相結合的產品。推動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繁育及利用。加強森林康養食材、中藥材種植培育,森林食品、飲品、保健品等研發、加工和銷售。
森林中有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高濃度的空氣負離子、有益人體健康的植物精氣、舒適的小氣候環境,將森林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康養旅游資源,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鄉村+康養”旅游。鄉村承載著無數都市人的田園夢。鄉村康養是以鄉村廣闊的田園空間和豐富的物產資源為依托,以“四生”(生活、生產、生態、生命)融合和“五養”(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并進為目標,回歸自然、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養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鄉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為鄉村康養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鄉村康養是發展鄉村旅游乃至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2億,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鄉村+康養”旅游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鄉村+康養”旅游要擺脫傳統農家樂的運營思維,應立足鄉村及農業本身,聯動鄉村一二三產業。以農產品為例,可以設計“綠色有機作物種植——農產品康養品牌化深加工——收獲季采摘體驗”的全產業鏈條。除了游客在鄉村“在地化”的消費方式之外,還可提供田地認養、綠色農產品配送等服務,提高附加值,增強游客黏度。在鄉村康養旅游開發中可探索“點供”用地模式,有效解決必要的康養設施落地難的問題。
3.“運動+康養”旅游。與“森林+康養”“鄉村+康養”等資源依托型的康養旅游不一樣,“運動+康養”是一種更直接的康養旅游形式,并且很大程度上和“森林+康養”“鄉村+康養”存在空間上的交集。“運動+康養”依托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多渠道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康養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戶外康體康養產品,推動體育、旅游、度假、健身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開發“運動+康養”旅游應在充分保障活動安全的基礎上完善步道、驛站、救護等必要的配套設施,在運動康養中增強體魄、增長見識。
三、“智能驅動”引領康養旅游品質升級
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電商模式,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為深遠,它大大加速了網上生活和移動辦公的進程。康養旅游的持續發展本身就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共同支撐,各類高新技術正廣泛運用于康養旅游中,康養旅游市場的巨大前景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智能穿戴、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轉化的空間。如運用VR、AR等智能化信息技術,可以增強康養旅游產品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的消費客群。此次疫情還使人們更加重視環境衛生和安全管理,更高水平的衛生管理手段、更智能化的公共服務設施,也將不斷提升康養旅游的服務品質。
四、“家庭同游”成為康養旅游市場重點
過去,老年人群、疾病人群和亞健康人群被認為是康養旅游的傳統客群。而目前,康養旅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硬需求和重要旅游動機。尤其在此次疫情期間,全家“坐月子”使得家庭成員的情感基礎更穩定,家庭游的比重將會持續上升。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和出境旅游中家庭游的出游比例達50%-60%左右,家庭游已成為旅游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此次疫情后,親子游、父母游、伴侶游等家庭游將會更加關注家人的健康,更傾向于選擇康養旅游產品,家庭會成為康養旅游市場的主體。因此,在康養旅游產品策劃和項目設計中,要更多地考慮家庭游的特殊需求,在場地設計、人文關懷、無障礙設施等方面做足功課。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振興遇到的這些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尊重自然”成為康養旅游發展基點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態度。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現代人所向往并且也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叼B旅游最基礎的要義和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二、“跨界融合”提升康養旅游產品供給
康養旅游的探索在我國已有多年,但供給端產品數量不足、內涵不深、體驗不佳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醫療旅游、溫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傳統單一的康養旅游形式,已難以滿足游客對康養產品豐富度的要求。因此,基于親近自然的復合型、多維度、跨業態的康養旅游產品將成為市場青睞的對象。
1.“森林+康養”旅游。森林是物種的基因庫,是人類的健康家園,也是康養旅游的核心資源。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
我國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開展“森林+康養”旅游提供了保障。2019年,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超過18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30%左右,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1.75萬億元。森林旅游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林草業最具影響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支柱產業。2019年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了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 其中兩處提到“森林康養”。一是完善森林康養基礎設施。依托已有林間步道、護林防火道和生產性道路建設康養步道和導引系統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房舍和建設用地,建設森林康復中心、森林療養場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務設施,做好公共設施無障礙建設和改造。二是豐富森林康養產品。著力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閑游憩等森林康養服務。積極發展森林浴、森林食療、藥療等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開發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相結合的產品。推動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繁育及利用。加強森林康養食材、中藥材種植培育,森林食品、飲品、保健品等研發、加工和銷售。
森林中有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高濃度的空氣負離子、有益人體健康的植物精氣、舒適的小氣候環境,將森林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康養旅游資源,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鄉村+康養”旅游。鄉村承載著無數都市人的田園夢。鄉村康養是以鄉村廣闊的田園空間和豐富的物產資源為依托,以“四生”(生活、生產、生態、生命)融合和“五養”(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并進為目標,回歸自然、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養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鄉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為鄉村康養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鄉村康養是發展鄉村旅游乃至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2億,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鄉村+康養”旅游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鄉村+康養”旅游要擺脫傳統農家樂的運營思維,應立足鄉村及農業本身,聯動鄉村一二三產業。以農產品為例,可以設計“綠色有機作物種植——農產品康養品牌化深加工——收獲季采摘體驗”的全產業鏈條。除了游客在鄉村“在地化”的消費方式之外,還可提供田地認養、綠色農產品配送等服務,提高附加值,增強游客黏度。在鄉村康養旅游開發中可探索“點供”用地模式,有效解決必要的康養設施落地難的問題。
3.“運動+康養”旅游。與“森林+康養”“鄉村+康養”等資源依托型的康養旅游不一樣,“運動+康養”是一種更直接的康養旅游形式,并且很大程度上和“森林+康養”“鄉村+康養”存在空間上的交集。“運動+康養”依托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多渠道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康養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戶外康體康養產品,推動體育、旅游、度假、健身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開發“運動+康養”旅游應在充分保障活動安全的基礎上完善步道、驛站、救護等必要的配套設施,在運動康養中增強體魄、增長見識。

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電商模式,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為深遠,它大大加速了網上生活和移動辦公的進程。康養旅游的持續發展本身就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共同支撐,各類高新技術正廣泛運用于康養旅游中,康養旅游市場的巨大前景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智能穿戴、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轉化的空間。如運用VR、AR等智能化信息技術,可以增強康養旅游產品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的消費客群。此次疫情還使人們更加重視環境衛生和安全管理,更高水平的衛生管理手段、更智能化的公共服務設施,也將不斷提升康養旅游的服務品質。
四、“家庭同游”成為康養旅游市場重點
過去,老年人群、疾病人群和亞健康人群被認為是康養旅游的傳統客群。而目前,康養旅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硬需求和重要旅游動機。尤其在此次疫情期間,全家“坐月子”使得家庭成員的情感基礎更穩定,家庭游的比重將會持續上升。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和出境旅游中家庭游的出游比例達50%-60%左右,家庭游已成為旅游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此次疫情后,親子游、父母游、伴侶游等家庭游將會更加關注家人的健康,更傾向于選擇康養旅游產品,家庭會成為康養旅游市場的主體。因此,在康養旅游產品策劃和項目設計中,要更多地考慮家庭游的特殊需求,在場地設計、人文關懷、無障礙設施等方面做足功課。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振興遇到的這些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