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如何把青年人才留住?
發布日期:2021-02-02 點擊數:114
現代意義上的“青年”概念本身是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產物,美國學者吉爾斯指出這一概念大約在18世紀70年代之后才出現。工業革命開啟了大規模鄉—城流動,大量青少年進入城市并成為諸多社會問題的參與者,由此引發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伴隨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社會不再視青年群體為社會問題的制造者,而是更加強調和重視他們在適應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同于前一階段,“青年缺席”正成為中國鄉村發展中遭遇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需要解決如何吸引鄉村青年回流、城市青年下鄉的問題。
1、青年參與推動鄉村發展
在傳統社會中,青年與兒童往往被視為社會的預備成員(social becoming)。他們被認為需要不斷學習來理解和適應社會,然后才會被賦予正式的成人資格(social being)。因此,傳統的村莊政治也往往是老人政治,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很難進入村莊權力網絡。但是,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本身也在快速發展。“文化反哺”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老年人需要向年輕人學習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環境保護之類的新理念也常常是由孩子反向傳遞給家長。農村的老人政治已經無法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村莊治理中接納青年才能開啟新的發展可能性。
在中央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年人才助力。已經萌發的很多新型業態,經營的主體也是年輕人,比如農村電商、網絡主播等行業。青年回鄉不再意味著要延續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他們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對社會需求和變革有一定敏感性,能夠成為農村產業變革的新動力。以農村電商為例,在河南平樂鎮的牡丹畫淘寶村創業人員當中,青年占比為85%,女性占比為66%。農村電商帶動了村莊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激活了村莊發展的潛力。
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的問題,在發展的一定階段開始反思城鄉關系、開展重振鄉村的政策實踐,也越來越重視青年人才的作用。比如,針對農民老齡化的問題,日本在2006年提出了“青年務農計劃”,旨在從非農領域引進、培養新農民,增加有知識技術且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青年勞動力供給,實現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政策向初次涉足農業領域的新農民提供農業技術人員投資資金、青年務農資金和經營主體培育支援資金等支持。
此外,村莊治理和基層黨建亟須注入新鮮血液。傳統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鄉紳之類的特定社會群體,依賴鄉約等非正式制度。村委會是當前的鄉村治理格局中的關鍵組織,但在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背景下,很多村委會換屆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或者延續了老人政治的格局。村民選舉是青年參與村莊治理最主要的制度化渠道。中央的政策也在強調大力加強村級組織后備力量的排摸、培養和儲備。但是,總體來看,村干部隊伍當中青年的比例仍然偏低。以浙江2019年的情況為例,在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當中,35周歲及以下的僅占1.9%和7.1%,而少數偏遠山區61周歲以上黨組織書記比例達到17%。農村青年黨員占比也較低,35周歲及以下的占22.6%,還有0.94%的村沒有35周歲及以下黨員。
2、鄉愁是青年返鄉的基礎
面對如何培育、強化青年返鄉動力,除了通過外部政策激勵來改善青年就業、創業環境之外,更應注重激發青年群體的內在動力。在新時期,鄉愁既是青年下鄉的情感基礎,也可能成為連接城鄉的情感紐帶。鄉愁承載的是農村青年關于家鄉以及童年的溫馨回憶,也寄托著城市青年對于田園生活的想象。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出現過回歸鄉村的社會潮流,城市人涌向鄉村尋找昔日的鄉情、鄉味、鄉風,由此帶動了一些有著較好鄉村文化和自然稟賦的村莊去發展旅游和民宿。伴隨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成為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轉向鄉村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創業青年口中的“情懷”和“理想”是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使他們能夠克服鄉村條件的限制,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投身鄉村發展當中。越來越多的城鄉青年開始將自己對鄉村的向往轉變成創業實踐,創業類型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不限于民宿、電商等新興行業,也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養老服務等領域,對豐富鄉村業態、增加鄉村社會服務供給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青年創業在行業分布以及總體占比方面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個案對行業或者村莊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也不夠明顯。如何發掘各類青年人的鄉愁和情懷,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議題。
當前的鄉村振興政策更加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扶持等方面,對于軟環境建設重視不足,尤其是缺乏情感維度的政策支撐。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目標,包含了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它回應青年的發展訴求,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鄉愁反映了人們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反思,開始嘗試探索新的生活可能。在現實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今社會一種吊詭的現象,一方面對鄉村生活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想象,另一方面農村青年仍然在“流向”城市;在社會觀念中,城市代表了未來和發展,有關鄉村的想象則帶有更多的懷舊色彩,它仿佛停留在一個塵封的世界當中。這種鄉村想象進一步把青年推向了城市,因為青年需要擁抱未來。這樣的社會觀念反映了現實的城鄉差距,但它也說明了鄉村價值的失落,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農村教育。很多學者覺察到了教育當中的城市導向,即在教育當中貶抑鄉村社會的價值,將它視為一個次等的社會體系。因此,他們呼吁加強鄉土教育來重建一套更平衡的城鄉話語。
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快速推進的農村中小學撤并,也在現實上影響了農村兒童的鄉土體驗。對于那些幼兒園就到鎮上、小學開始寄宿生活的兒童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被限制在學校的圍墻之內,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看,他們都被阻隔在村莊社區之外。當這些農村兒童成長為青年的時候,他們可能無法建立起很強烈的鄉土認同,也因此更難激發出返鄉的內在動力。
3、發展空間是留住青年的關鍵
近年來,鄉村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改善,也吸引了一些青年的回流,涌現出一些成功案例。要想增強鄉村對青年的吸引力,發展空間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其核心是理解青年的需求并通過政策去回應。在通常的認識中,鄉村無法留住青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優質的就業崗位。事實上,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崗位亟須青年并且也能夠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但是仍然很難吸引青年。
在一些具有自然生態資源優勢的村莊,民宿等新興產業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如民宿管家、活動策劃者。但是,現階段就業需求與供給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矛盾。以浙江松陽縣的陳家鋪村為例,當地民宿產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很難留住優秀的管家,有素質的青年勞動力流動性也很大。主要原因并不是工資待遇,而是來自家庭的阻力以及對個人未來發展的困惑,“除了他們家里的意見很大之外,他們也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除此之外,專業學習機會、個人生活層面的困境也會導致青年無法安心留在鄉村。比如,鄉村醫生、鄉村教師往往在完成規定的服務期之后,想方設法離開鄉村。相對而言,城市能夠為個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專業發展平臺。鄉村醫生和教師的收入雖然在不斷改善,但對于青年而言,未來發展空間是更為關鍵的因素。另外,鄉村生活條件、個人婚戀、子女教育等問題,也降低了鄉村的吸引力。
要想留住青年需要制定多元的支持政策,即不僅應強調經濟維度,還應重視青年的成長性需求。除了加強在創業、培訓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外,還應打破城鄉壁壘、暢通城鄉流動的渠道。對于服務鄉村的青年,進行多維度的政策獎勵,除了常規的經濟補貼之外,還應該設立榮譽機制,讓青年獲得價值認可。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看他們是如何通過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1、青年參與推動鄉村發展
在傳統社會中,青年與兒童往往被視為社會的預備成員(social becoming)。他們被認為需要不斷學習來理解和適應社會,然后才會被賦予正式的成人資格(social being)。因此,傳統的村莊政治也往往是老人政治,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很難進入村莊權力網絡。但是,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本身也在快速發展。“文化反哺”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老年人需要向年輕人學習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環境保護之類的新理念也常常是由孩子反向傳遞給家長。農村的老人政治已經無法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村莊治理中接納青年才能開啟新的發展可能性。

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的問題,在發展的一定階段開始反思城鄉關系、開展重振鄉村的政策實踐,也越來越重視青年人才的作用。比如,針對農民老齡化的問題,日本在2006年提出了“青年務農計劃”,旨在從非農領域引進、培養新農民,增加有知識技術且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青年勞動力供給,實現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政策向初次涉足農業領域的新農民提供農業技術人員投資資金、青年務農資金和經營主體培育支援資金等支持。
此外,村莊治理和基層黨建亟須注入新鮮血液。傳統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鄉紳之類的特定社會群體,依賴鄉約等非正式制度。村委會是當前的鄉村治理格局中的關鍵組織,但在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背景下,很多村委會換屆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或者延續了老人政治的格局。村民選舉是青年參與村莊治理最主要的制度化渠道。中央的政策也在強調大力加強村級組織后備力量的排摸、培養和儲備。但是,總體來看,村干部隊伍當中青年的比例仍然偏低。以浙江2019年的情況為例,在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當中,35周歲及以下的僅占1.9%和7.1%,而少數偏遠山區61周歲以上黨組織書記比例達到17%。農村青年黨員占比也較低,35周歲及以下的占22.6%,還有0.94%的村沒有35周歲及以下黨員。
2、鄉愁是青年返鄉的基礎
面對如何培育、強化青年返鄉動力,除了通過外部政策激勵來改善青年就業、創業環境之外,更應注重激發青年群體的內在動力。在新時期,鄉愁既是青年下鄉的情感基礎,也可能成為連接城鄉的情感紐帶。鄉愁承載的是農村青年關于家鄉以及童年的溫馨回憶,也寄托著城市青年對于田園生活的想象。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出現過回歸鄉村的社會潮流,城市人涌向鄉村尋找昔日的鄉情、鄉味、鄉風,由此帶動了一些有著較好鄉村文化和自然稟賦的村莊去發展旅游和民宿。伴隨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成為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轉向鄉村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創業青年口中的“情懷”和“理想”是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使他們能夠克服鄉村條件的限制,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投身鄉村發展當中。越來越多的城鄉青年開始將自己對鄉村的向往轉變成創業實踐,創業類型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不限于民宿、電商等新興行業,也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養老服務等領域,對豐富鄉村業態、增加鄉村社會服務供給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青年創業在行業分布以及總體占比方面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個案對行業或者村莊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也不夠明顯。如何發掘各類青年人的鄉愁和情懷,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議題。
當前的鄉村振興政策更加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扶持等方面,對于軟環境建設重視不足,尤其是缺乏情感維度的政策支撐。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目標,包含了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它回應青年的發展訴求,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鄉愁反映了人們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反思,開始嘗試探索新的生活可能。在現實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今社會一種吊詭的現象,一方面對鄉村生活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想象,另一方面農村青年仍然在“流向”城市;在社會觀念中,城市代表了未來和發展,有關鄉村的想象則帶有更多的懷舊色彩,它仿佛停留在一個塵封的世界當中。這種鄉村想象進一步把青年推向了城市,因為青年需要擁抱未來。這樣的社會觀念反映了現實的城鄉差距,但它也說明了鄉村價值的失落,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農村教育。很多學者覺察到了教育當中的城市導向,即在教育當中貶抑鄉村社會的價值,將它視為一個次等的社會體系。因此,他們呼吁加強鄉土教育來重建一套更平衡的城鄉話語。
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快速推進的農村中小學撤并,也在現實上影響了農村兒童的鄉土體驗。對于那些幼兒園就到鎮上、小學開始寄宿生活的兒童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被限制在學校的圍墻之內,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看,他們都被阻隔在村莊社區之外。當這些農村兒童成長為青年的時候,他們可能無法建立起很強烈的鄉土認同,也因此更難激發出返鄉的內在動力。
3、發展空間是留住青年的關鍵
近年來,鄉村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改善,也吸引了一些青年的回流,涌現出一些成功案例。要想增強鄉村對青年的吸引力,發展空間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其核心是理解青年的需求并通過政策去回應。在通常的認識中,鄉村無法留住青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優質的就業崗位。事實上,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崗位亟須青年并且也能夠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但是仍然很難吸引青年。

除此之外,專業學習機會、個人生活層面的困境也會導致青年無法安心留在鄉村。比如,鄉村醫生、鄉村教師往往在完成規定的服務期之后,想方設法離開鄉村。相對而言,城市能夠為個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專業發展平臺。鄉村醫生和教師的收入雖然在不斷改善,但對于青年而言,未來發展空間是更為關鍵的因素。另外,鄉村生活條件、個人婚戀、子女教育等問題,也降低了鄉村的吸引力。
要想留住青年需要制定多元的支持政策,即不僅應強調經濟維度,還應重視青年的成長性需求。除了加強在創業、培訓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外,還應打破城鄉壁壘、暢通城鄉流動的渠道。對于服務鄉村的青年,進行多維度的政策獎勵,除了常規的經濟補貼之外,還應該設立榮譽機制,讓青年獲得價值認可。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看他們是如何通過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