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鄉村振興道路該怎么走?
發布日期:2021-03-19 點擊數:174
鄉村振興戰略自實施以來,全國人民都在努力,農業方面,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農民方面,脫貧攻堅成果顯著;農村方面,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的同時也壯大了農村人才。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帶你了解中國的鄉村振興道路該怎么走?
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全面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全局和長遠,意義重大。總的來講,是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基礎工程。中華民族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需要重點解決好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就是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而這個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最突出表現,就是鄉村發展的滯后。所以,鄉村實現了振興,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得到了有效解決,國家的穩定和長遠發展也就有了堅固基礎。具體而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有五個方面。第一,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城鄉關系是社會經濟關系中的重大關系。馬克思指出:“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可以說,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只要“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目前,我國城鄉差距過大,已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諧發展,要補齊短板,客觀需要大力促進鄉村振興。第二,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是比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安全更為重要的安全。一個人可以三日不花錢、可以三日不開車出門、可以三日不上網,但若一個人三日沒有飯吃,就是大麻煩。所以,一個國家若三日無糧,必出大亂。目前,我國糧食生產效率低,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土地撂荒嚴重,而進口糧食又逐年增加,糧食安全面臨重大隱患,亟需現代農業振興。第三,是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增長的需要。經濟增長有三大動力:出口、投資和消費。而鄉村振興,對這三個方面都有促進。首先,大國具有農業資源多樣性的優勢,若開發好比較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出口;其次,通過大規模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拉動投資;再次,全國一半左右的農民群體收入若提高了,必然會進一步大大刺激消費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提高,對消費需求的刺激效應更好。第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密切相關的。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又需要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因為沒有鄉村振興,必然鄉村生產力落后,鄉村社會必然會趨向普遍貧窮,也就不可能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第五,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沒有美麗鄉村,必然沒有美麗中國。
二、鄉村振興五大方面中的兩個關鍵
實現鄉村振興,總的目標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其中,最關鍵是產業興旺,這是基礎。
比如,從當前我國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現狀看,通過調查可知,農村子女對老人盡孝的程度,總體與經濟水平成正相關。對一個家庭而言,越是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家庭尊重老人的情況越好;越是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家庭老人的受到孝敬的狀況越差。對一個地區而言,越是發達的地區,對老人孝敬的情況總體越好;越是落后的地區,總體對老人的孝敬狀況越差。為什么落后貧困的家庭孝文化會流于形式或衰落,主要還是產業不興旺,農民收入低下。因為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將更多資源用于孩子,還是用于老人,是一個二難選擇。若用于老人,孩子的待遇必然變差,比如孩子就可能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孩子身體可能發育不良,等等。但若用于孩子,則老人的待遇必然變差。但人類進化的本能,必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更多將資源投入到后代身上,因為這符合家族的長遠利益。因為孩子是家族的未來,孩子發展有希望,家族未來發展就有希望。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缺孝也就是一種必然。所以,一般人批判農村人尤其是落后地區的農村孝文化衰落,需要一種客觀全面視角,不應只是片面批判。孝文化背后是經濟,孝文化衰落,背景更多是經濟衰落,是經濟衰落在文化上的一種折射,而非孝文化本身衰落。
另外,要實現產業興旺,治理有效是主導,政府要發揮好主導作用。
三、產業如何興旺
1.產業如何選擇:
這里的產業興旺,應主要是指現代農業的興旺。對鄉村振興要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是特別強調并明確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當然,這里我們也不排除一些個別或少數的村鎮,可以以旅游業或加工業等產業為主導產業,但從全國范圍來講,應主要是指農業。因為若全國的村鎮都以發展工業等非農產業為主,沒有人種地,或只有極少數人種地,國家的糧食安全誰來保障?要實現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就是一句空話。所以,鄉村產業興旺,應主要是指現代農業的興旺,這一點在認識上應必須明確,不能含糊。
2.農業產業主要面臨三個大問題
目前鄉村農業產業主要面臨“低、大、差”三大問題。所謂“低”,就是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所謂“大”,就是市場風險大的問題;所謂“差”,就是農產品品質不高的問題。鄉村農業產業發展應重點立足這三大問題進行制度創新。
3.如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
要重點推進“三化”建設:合作化、訂單化、生態化。
如何解決生產效率低的問題,應重點推進農村合作化建設。
如何解決市場風險大的問題,應重點推進訂單化建設。
如何解決農產品品質差的問題,應重點推進生態化建設。
其中,要充分認識到推進合作化的意義:(因為農業發展不合作導致問題更大)主要是,目前,農業小農經濟特征成了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變量。一是會不斷產生貧困人口。二是導致政策落實成本大。而推進合作化,不僅有利于物質文明建設,也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但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中國農村合作建設任務的艱巨性(合作難度大,合作效率不高),為什么,其深層原因是:中國農民善分不善合(人文精神中的機會主義濃重)。
所以,我們需要走中國特色的農村合作化道路。如何走?一是必須要政府主導;二是合作形式應體現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特點。
而資本密集型合作形式,比如家庭農場等形式不宜大規模在中國推行,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家均10地左右,若發展100畝左右的家庭農場,必然10家人需要9家人退出農業,而退出的人又需要城市和工業吸收,但我國的城市和工業發展是無法吸收這么多剩余人口的。
另外,目前的合作社模式也不理想。一是掛牌子尋租的居多;二是真正起帶動作用的居少;三是規范的居少,不規范的居多;四是中間商的居多。
另外,發展塘約模式的不利因素是:一是農村能人帶頭人資源稀缺;二是大部分村莊集體經濟空殼化;三是股權分割導致利益分配引發的問題多;四是仍然無法有效消除市場風險問題。
四、鄉村振興需要唱好三部曲
第一部曲:整村
整村,主要是整合村莊,核心是實現集中居住,實現農民生活社區化。整村的好處有:一是通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二是將來可以大大減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化效應;三是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的管理成本,有利于實現有效治理;四是可以釋放更多土地;五是有利于保護環境。如何整村,一是小村并大村;二是散居的要集中居住;三是貧困地區要重點推進并村;四是一定要做好科學規劃;五是要穩妥推進,不能急躁;六是政府要進行強力動員。
第二部曲:建場
建場,就是建設集體農場,核心是要實現農民生產的合作化。為什么要建設集體農場?因為中國的農村合作應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要特征。
其中,集體農場的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對應土地集體所有制,國家應實行兩種戶籍制度(此戶籍制度不同于過去的戶籍制度,主要是體現職業區別,無身份意義):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另外,應容許農民在兩種戶籍中自由選擇,不應人為限制。但同時規定,凡選擇城市戶籍的農民,應自動喪失與土地有關的權利,包括土地承包權等。來自土地的收益(除屬于國家的以外),應歸屬真正耕種土地的人,這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另外,通過這樣設置一個經濟壁壘,也有利于防止農村人口到城市的盲目流動。
另外,集體農場的主要管理者,包括書記和場長,應為國家派出(具體應是上面選拔任命,但集體農場職工對不稱職管理者有投票罷免權。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實現農村社會管理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機統一),其工資由國家統一支付。農場其余人員工資根據農場效益核算發放。
以后,國家所有對農村和農業的補助,都統一歸農場管理。
集體農場可根據需要,設幼兒園和小學,規模較大農場,也可考慮設中學。
集體農場職工來源:現有本村農民自愿加入,招募農業大學生加入,可分流鄉鎮部分干部帶部分工資(部分工資根據農場效益發放)轉入農場工作。
集體農場實行政社合一制度。村委會集體并入集體農場。同時,村委會集體變為集體農場監督組織。對集體農場領導班子享有監督權。
另外,集體農場一定要加強科學管理。農場內部具體生產過程,也可以搞生產承包制(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但不能完全放任農戶自由經營,一定要“統”與“分”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好“統”的作用,也要發揮好“分”的積極性。
如何建設集體農場,一是要科學論證,要請技術專家論證,要根據本地氣候土地等資源條件,選擇最優的農場產業;二是要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三是基層組織要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部曲:改制
改制的核心是國家實現農業的半計劃半市場管理體制。這里既要改變以往對農業完全計劃管理的弊端,但也要防止市場對農業的傷害。要發揮好計劃和市場兩方面的優勢,農業管理體制應實行半計劃半市場體制。
所謂半計劃半市場管理體制,就是國家先對農產品進行統一需求預測(國家肯定要比一家一戶對農產品的需求預測更準確),然后在需求預測基礎上,對各集體農場統一分配生產指標,同時,對生產指標以內的農產品,國家統一從集體農場收購,同時,國家對統一收購的農產品,按計劃手段派銷到城市各單位消費,同時,國家按計劃價格從各單位收入或職工工資中扣除有關費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一是通過國家建立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直接產品聯系通道,大大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二是有利于農民收入的穩定;三是有利于降低城市居民的消費成本;四是有利于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有效監督;五是有利于農產品的價格穩定。同時,國家在對農業加強計劃管理的同時,還要發揮市場的優勢,集體農場的部分產品,可進入市場流通,其收益,也歸集體農場統一支配。
如何改好制,需要中央各部委各部門發揮好協調作用,需要城市的積極配合。
五、為什么農業要實行半計劃半市場模式?
實現半計劃管理的有利條件是: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國家對農業的調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包括農產品需求的預測等,都可以更準確,誤差更小;二是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同于其它產品,具有較大穩定性,這為國家對農產品的計劃調控提供了穩定需求基礎。
實現半計劃管理的必要性是:一是糧食安全是比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更重要的國家安全,要實現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愿望,就必須要加大國家調控的力度。二是糧食產品是更多具有社會效益的產品,是更多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產品,作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國家加大管理力度也屬應然。三是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也證明,對農業經濟加強計劃調控,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
但國家在對農業加大計劃管理力度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作用,要調動市場的積極性。
六、對二元問題要有正確認識
實行半計劃半市場管理模式,并通過大規模建設集體農場后,中國可能會形成事實上的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因為農場實行低工資,農場收入低)。對此,我們應對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有一個正確認識,這是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的現象,需要逐步消除,尤其對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而言(小國可以短期消除),消除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抽象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問題在于立足現實逐步改進。
鄉村發展更重要要立足為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功能。
七、鄉村振興愿景應實現三個和諧
鄉村振興后,最終應實現:一是進一步提升鄉村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質量,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互生;二是進一步提升鄉村社會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質量,實現鄉村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互助;三是進一步提升鄉村與城市關系的質量,實現鄉村和城市關系的和諧互養。
八、建議先在貧困(甘肅)地區試點推進
目前,要攻堅深度貧困,在事實上是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是很難徹底脫貧的,即使脫貧一部分,也有可能重新返貧。尤其在大工業和大市場面前,有些農戶甚至淪為底線生存者。這多年發生在農村的人間慘劇(諸如,甘肅楊改蘭事件,陜西父親殺孩子事件,山東徐玉玉事件和奶奶殺孫子事件等),本質都與小農經濟生產模式有關。因為這種模式對農村弱勢家庭極為不利。另外,目前的扶貧方式,總體是分散對分散,不僅扶貧成本大,而且扶貧效率也比較低,應改分散對分散為集中對集中方式。為此,在扶貧方面,應充分發揮好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如何發揮,建議國家在貧困地區先試點通過半市場半計劃方式攻堅深度貧困。
九、實現鄉村振興黨的領導是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要充分發揮好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振興和數字振興。要進一步完善鄉村干部的業績考核監督制度。要對鄉村振興中的各種腐敗行為嚴懲不貸,決不能心慈手軟。要把最優秀的干部派到鄉村振興的第一線。要造就一支真正愛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另外,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我國鄉村問題,復雜多樣,有許多難啃的骨頭,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歷史欠賬,解決起來不能急躁。尤其面對一些深度貧困問題,更需要有一種穩健的工作基調。
另外,要充分發揮好智庫的作用。一是在機構設置上,建議國家專門成立鄉村振興智庫,或者在現有智庫基礎上,進行整合,就鄉村振興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二是在人員配備上,要優先考慮有豐富鄉村生活閱歷且道德水平高并對鄉村有深入理論研究的學者;三是經費投入上,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為調研人員提供充足的調查研究經費。
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知識分子隊伍建設。知識分子要真正以人民為中心,要真正成為國家的忠臣和民族的脊梁,要像晏陽初和梁漱溟那樣,真正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旅游如何才能人氣爆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全面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全局和長遠,意義重大。總的來講,是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基礎工程。中華民族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需要重點解決好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就是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而這個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最突出表現,就是鄉村發展的滯后。所以,鄉村實現了振興,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得到了有效解決,國家的穩定和長遠發展也就有了堅固基礎。具體而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有五個方面。第一,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城鄉關系是社會經濟關系中的重大關系。馬克思指出:“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可以說,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只要“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目前,我國城鄉差距過大,已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諧發展,要補齊短板,客觀需要大力促進鄉村振興。第二,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是比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安全更為重要的安全。一個人可以三日不花錢、可以三日不開車出門、可以三日不上網,但若一個人三日沒有飯吃,就是大麻煩。所以,一個國家若三日無糧,必出大亂。目前,我國糧食生產效率低,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土地撂荒嚴重,而進口糧食又逐年增加,糧食安全面臨重大隱患,亟需現代農業振興。第三,是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增長的需要。經濟增長有三大動力:出口、投資和消費。而鄉村振興,對這三個方面都有促進。首先,大國具有農業資源多樣性的優勢,若開發好比較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出口;其次,通過大規模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拉動投資;再次,全國一半左右的農民群體收入若提高了,必然會進一步大大刺激消費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提高,對消費需求的刺激效應更好。第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密切相關的。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又需要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因為沒有鄉村振興,必然鄉村生產力落后,鄉村社會必然會趨向普遍貧窮,也就不可能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第五,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沒有美麗鄉村,必然沒有美麗中國。

實現鄉村振興,總的目標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其中,最關鍵是產業興旺,這是基礎。
比如,從當前我國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現狀看,通過調查可知,農村子女對老人盡孝的程度,總體與經濟水平成正相關。對一個家庭而言,越是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家庭尊重老人的情況越好;越是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家庭老人的受到孝敬的狀況越差。對一個地區而言,越是發達的地區,對老人孝敬的情況總體越好;越是落后的地區,總體對老人的孝敬狀況越差。為什么落后貧困的家庭孝文化會流于形式或衰落,主要還是產業不興旺,農民收入低下。因為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將更多資源用于孩子,還是用于老人,是一個二難選擇。若用于老人,孩子的待遇必然變差,比如孩子就可能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孩子身體可能發育不良,等等。但若用于孩子,則老人的待遇必然變差。但人類進化的本能,必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更多將資源投入到后代身上,因為這符合家族的長遠利益。因為孩子是家族的未來,孩子發展有希望,家族未來發展就有希望。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缺孝也就是一種必然。所以,一般人批判農村人尤其是落后地區的農村孝文化衰落,需要一種客觀全面視角,不應只是片面批判。孝文化背后是經濟,孝文化衰落,背景更多是經濟衰落,是經濟衰落在文化上的一種折射,而非孝文化本身衰落。
另外,要實現產業興旺,治理有效是主導,政府要發揮好主導作用。
三、產業如何興旺
1.產業如何選擇:
這里的產業興旺,應主要是指現代農業的興旺。對鄉村振興要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是特別強調并明確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當然,這里我們也不排除一些個別或少數的村鎮,可以以旅游業或加工業等產業為主導產業,但從全國范圍來講,應主要是指農業。因為若全國的村鎮都以發展工業等非農產業為主,沒有人種地,或只有極少數人種地,國家的糧食安全誰來保障?要實現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就是一句空話。所以,鄉村產業興旺,應主要是指現代農業的興旺,這一點在認識上應必須明確,不能含糊。
2.農業產業主要面臨三個大問題
目前鄉村農業產業主要面臨“低、大、差”三大問題。所謂“低”,就是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所謂“大”,就是市場風險大的問題;所謂“差”,就是農產品品質不高的問題。鄉村農業產業發展應重點立足這三大問題進行制度創新。
3.如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
要重點推進“三化”建設:合作化、訂單化、生態化。
如何解決生產效率低的問題,應重點推進農村合作化建設。
如何解決市場風險大的問題,應重點推進訂單化建設。
如何解決農產品品質差的問題,應重點推進生態化建設。
其中,要充分認識到推進合作化的意義:(因為農業發展不合作導致問題更大)主要是,目前,農業小農經濟特征成了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變量。一是會不斷產生貧困人口。二是導致政策落實成本大。而推進合作化,不僅有利于物質文明建設,也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但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中國農村合作建設任務的艱巨性(合作難度大,合作效率不高),為什么,其深層原因是:中國農民善分不善合(人文精神中的機會主義濃重)。
所以,我們需要走中國特色的農村合作化道路。如何走?一是必須要政府主導;二是合作形式應體現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特點。
而資本密集型合作形式,比如家庭農場等形式不宜大規模在中國推行,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家均10地左右,若發展100畝左右的家庭農場,必然10家人需要9家人退出農業,而退出的人又需要城市和工業吸收,但我國的城市和工業發展是無法吸收這么多剩余人口的。
另外,目前的合作社模式也不理想。一是掛牌子尋租的居多;二是真正起帶動作用的居少;三是規范的居少,不規范的居多;四是中間商的居多。
另外,發展塘約模式的不利因素是:一是農村能人帶頭人資源稀缺;二是大部分村莊集體經濟空殼化;三是股權分割導致利益分配引發的問題多;四是仍然無法有效消除市場風險問題。
四、鄉村振興需要唱好三部曲
第一部曲:整村
整村,主要是整合村莊,核心是實現集中居住,實現農民生活社區化。整村的好處有:一是通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二是將來可以大大減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化效應;三是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的管理成本,有利于實現有效治理;四是可以釋放更多土地;五是有利于保護環境。如何整村,一是小村并大村;二是散居的要集中居住;三是貧困地區要重點推進并村;四是一定要做好科學規劃;五是要穩妥推進,不能急躁;六是政府要進行強力動員。
第二部曲:建場
建場,就是建設集體農場,核心是要實現農民生產的合作化。為什么要建設集體農場?因為中國的農村合作應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要特征。
其中,集體農場的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對應土地集體所有制,國家應實行兩種戶籍制度(此戶籍制度不同于過去的戶籍制度,主要是體現職業區別,無身份意義):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另外,應容許農民在兩種戶籍中自由選擇,不應人為限制。但同時規定,凡選擇城市戶籍的農民,應自動喪失與土地有關的權利,包括土地承包權等。來自土地的收益(除屬于國家的以外),應歸屬真正耕種土地的人,這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另外,通過這樣設置一個經濟壁壘,也有利于防止農村人口到城市的盲目流動。
另外,集體農場的主要管理者,包括書記和場長,應為國家派出(具體應是上面選拔任命,但集體農場職工對不稱職管理者有投票罷免權。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實現農村社會管理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機統一),其工資由國家統一支付。農場其余人員工資根據農場效益核算發放。
以后,國家所有對農村和農業的補助,都統一歸農場管理。
集體農場可根據需要,設幼兒園和小學,規模較大農場,也可考慮設中學。
集體農場職工來源:現有本村農民自愿加入,招募農業大學生加入,可分流鄉鎮部分干部帶部分工資(部分工資根據農場效益發放)轉入農場工作。
集體農場實行政社合一制度。村委會集體并入集體農場。同時,村委會集體變為集體農場監督組織。對集體農場領導班子享有監督權。
另外,集體農場一定要加強科學管理。農場內部具體生產過程,也可以搞生產承包制(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但不能完全放任農戶自由經營,一定要“統”與“分”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好“統”的作用,也要發揮好“分”的積極性。
如何建設集體農場,一是要科學論證,要請技術專家論證,要根據本地氣候土地等資源條件,選擇最優的農場產業;二是要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三是基層組織要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部曲:改制
改制的核心是國家實現農業的半計劃半市場管理體制。這里既要改變以往對農業完全計劃管理的弊端,但也要防止市場對農業的傷害。要發揮好計劃和市場兩方面的優勢,農業管理體制應實行半計劃半市場體制。
所謂半計劃半市場管理體制,就是國家先對農產品進行統一需求預測(國家肯定要比一家一戶對農產品的需求預測更準確),然后在需求預測基礎上,對各集體農場統一分配生產指標,同時,對生產指標以內的農產品,國家統一從集體農場收購,同時,國家對統一收購的農產品,按計劃手段派銷到城市各單位消費,同時,國家按計劃價格從各單位收入或職工工資中扣除有關費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一是通過國家建立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直接產品聯系通道,大大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二是有利于農民收入的穩定;三是有利于降低城市居民的消費成本;四是有利于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有效監督;五是有利于農產品的價格穩定。同時,國家在對農業加強計劃管理的同時,還要發揮市場的優勢,集體農場的部分產品,可進入市場流通,其收益,也歸集體農場統一支配。
如何改好制,需要中央各部委各部門發揮好協調作用,需要城市的積極配合。
五、為什么農業要實行半計劃半市場模式?
實現半計劃管理的有利條件是: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國家對農業的調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包括農產品需求的預測等,都可以更準確,誤差更小;二是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同于其它產品,具有較大穩定性,這為國家對農產品的計劃調控提供了穩定需求基礎。
實現半計劃管理的必要性是:一是糧食安全是比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更重要的國家安全,要實現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愿望,就必須要加大國家調控的力度。二是糧食產品是更多具有社會效益的產品,是更多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產品,作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國家加大管理力度也屬應然。三是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也證明,對農業經濟加強計劃調控,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
但國家在對農業加大計劃管理力度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作用,要調動市場的積極性。

實行半計劃半市場管理模式,并通過大規模建設集體農場后,中國可能會形成事實上的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因為農場實行低工資,農場收入低)。對此,我們應對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有一個正確認識,這是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的現象,需要逐步消除,尤其對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而言(小國可以短期消除),消除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抽象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問題在于立足現實逐步改進。
鄉村發展更重要要立足為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功能。
七、鄉村振興愿景應實現三個和諧
鄉村振興后,最終應實現:一是進一步提升鄉村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質量,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互生;二是進一步提升鄉村社會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質量,實現鄉村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互助;三是進一步提升鄉村與城市關系的質量,實現鄉村和城市關系的和諧互養。
八、建議先在貧困(甘肅)地區試點推進
目前,要攻堅深度貧困,在事實上是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是很難徹底脫貧的,即使脫貧一部分,也有可能重新返貧。尤其在大工業和大市場面前,有些農戶甚至淪為底線生存者。這多年發生在農村的人間慘劇(諸如,甘肅楊改蘭事件,陜西父親殺孩子事件,山東徐玉玉事件和奶奶殺孫子事件等),本質都與小農經濟生產模式有關。因為這種模式對農村弱勢家庭極為不利。另外,目前的扶貧方式,總體是分散對分散,不僅扶貧成本大,而且扶貧效率也比較低,應改分散對分散為集中對集中方式。為此,在扶貧方面,應充分發揮好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如何發揮,建議國家在貧困地區先試點通過半市場半計劃方式攻堅深度貧困。
九、實現鄉村振興黨的領導是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要充分發揮好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振興和數字振興。要進一步完善鄉村干部的業績考核監督制度。要對鄉村振興中的各種腐敗行為嚴懲不貸,決不能心慈手軟。要把最優秀的干部派到鄉村振興的第一線。要造就一支真正愛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另外,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我國鄉村問題,復雜多樣,有許多難啃的骨頭,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歷史欠賬,解決起來不能急躁。尤其面對一些深度貧困問題,更需要有一種穩健的工作基調。
另外,要充分發揮好智庫的作用。一是在機構設置上,建議國家專門成立鄉村振興智庫,或者在現有智庫基礎上,進行整合,就鄉村振興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二是在人員配備上,要優先考慮有豐富鄉村生活閱歷且道德水平高并對鄉村有深入理論研究的學者;三是經費投入上,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為調研人員提供充足的調查研究經費。
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知識分子隊伍建設。知識分子要真正以人民為中心,要真正成為國家的忠臣和民族的脊梁,要像晏陽初和梁漱溟那樣,真正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旅游如何才能人氣爆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