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3大模式
發布日期:2021-08-27 點擊數:84
制定鄉村振興策略的關鍵是,綜合分析鄉村多功能評價結果,以多目標協同為導向,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為不同鄉村地域發展類型制定保持特色、適于現狀、符合規律和順應趨勢的振興模式,探索相應的目標整合與提升路徑,引導鄉村要素流動、重組及再配置,實現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這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基本要求。根據主導功能類型及組合的不同,振興策略主要分專業模式、融合模式和多元化模式三種。
一、專業模式
是多功能分離、單功能主導的鄉村發展策略,以生產功能主導發展型最為常見,如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和高效農業示范園等,鄉村的生產功能較強、農業資源較豐富、發展水平較高,振興路徑是完善產業政策,鼓勵多種形式的就業創業,挖掘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科技投入與水平,加強服務平臺建設,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延長產業鏈。以湖北十堰鄖陽區的“香菇小鎮”為例,其鄉村產業特色及優勢明顯,振興路徑是充分利用區域資源與環境,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踐行有機、生態、健康和環保的農業經營理念,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又如國家從2016年起推動的雙創(創新、創業)產業基地,鄉村受能人鄉賢和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人才-產業集群和基地-農民集群,創建風險共擔、盈利共享的一體化經營模式,振興路徑是基于產業融合和雙創驅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
二、融合模式
是多功能組合、多功能協同的鄉村發展策略,有七個典型模式:一是生態-生產功能協同發展型,如城鄉綠色農業示范區等,以綠色生態和增產提質為導向,聯結城市-城郊-鄉村三域全產業鏈,振興路徑是健全制度供給,打破城鄉二元體系,助力創新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融合重組產業資源,延伸產業鏈;又如高效生態產業區等,強調鄉村創業與生態可持續的協同,振興路徑是健全人才政策,提升鄉村就業,著重培養信息技術、新能源和健康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引導綠色產業集聚。
二是生產-生活功能協同發展型,如城郊農業示范及宜居社區,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周邊發揮城鄉聯動作用,振興路徑是積極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市政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提升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是生活-文化功能協同發展型,如搬遷新型社區等,以易地扶貧為背景,注重安置區與景區和諧統一,兼顧景觀環境與社區居民互動,振興路徑是改善社區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挖掘、保留帶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
四是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社區支持生態農業農場,將城市社區居民對新鮮安全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與農民從事無公害生產的資金需求聯結協同,形成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共同體,振興路徑是拓寬供需信息渠道,健全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品質檢體系。
五是生態-生產-文化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立體生態休閑農業游覽區,是鄉村產業與生態高質量融合的結果,振興路徑是推動農業生產景觀化,將農業生產、觀光休閑、文化體驗有機結合,開展農家樂等服務業,創建特色品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就業方式。
六是生產-生活-文化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特色小鎮、鄉村康養家園、民俗體驗基地等,振興路徑是堅持綠色環保前提,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培養高素質專業復合型人才,共享農業、旅游資源,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教育、審美、娛樂價值,融入休閑、體驗、康養、運動、扶貧和文化遺產等元素,打造農旅精品,構建特色產業鏈,發揮品牌效應。
七是生態-生產-生活-文化多功能驅動發展型,適用于經濟潛力巨大但各項功能均不突出的農業鄉村,振興路徑是完善基礎設施,采用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和企業入駐,承接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動產業融合,完善銷售渠道,加強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治理,多維度謀篇布局,探索優勢功能。
三、多元化模式
主要指基于農業農村要素跨界配置、產業有機融合、雙創驅動等,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振興路徑建議圍繞農作物多功能開發利用、農業雙創深化拓展等開展。如基于農作物多功能和創意農業的新業態發展型,一方面催生設施農業、景觀農業、都市農業等“五養五創”新業態,將農業生產與現代科技、人文要素等結合,研發高附加值農業產品,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另一方面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變廢為寶”,保護環境,促進現代農業向綠色化和生態化方向轉變。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發展文旅地產的3大困境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專業模式
是多功能分離、單功能主導的鄉村發展策略,以生產功能主導發展型最為常見,如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和高效農業示范園等,鄉村的生產功能較強、農業資源較豐富、發展水平較高,振興路徑是完善產業政策,鼓勵多種形式的就業創業,挖掘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科技投入與水平,加強服務平臺建設,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延長產業鏈。以湖北十堰鄖陽區的“香菇小鎮”為例,其鄉村產業特色及優勢明顯,振興路徑是充分利用區域資源與環境,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踐行有機、生態、健康和環保的農業經營理念,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又如國家從2016年起推動的雙創(創新、創業)產業基地,鄉村受能人鄉賢和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人才-產業集群和基地-農民集群,創建風險共擔、盈利共享的一體化經營模式,振興路徑是基于產業融合和雙創驅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
二、融合模式
是多功能組合、多功能協同的鄉村發展策略,有七個典型模式:一是生態-生產功能協同發展型,如城鄉綠色農業示范區等,以綠色生態和增產提質為導向,聯結城市-城郊-鄉村三域全產業鏈,振興路徑是健全制度供給,打破城鄉二元體系,助力創新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融合重組產業資源,延伸產業鏈;又如高效生態產業區等,強調鄉村創業與生態可持續的協同,振興路徑是健全人才政策,提升鄉村就業,著重培養信息技術、新能源和健康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引導綠色產業集聚。
二是生產-生活功能協同發展型,如城郊農業示范及宜居社區,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周邊發揮城鄉聯動作用,振興路徑是積極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市政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提升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是生活-文化功能協同發展型,如搬遷新型社區等,以易地扶貧為背景,注重安置區與景區和諧統一,兼顧景觀環境與社區居民互動,振興路徑是改善社區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挖掘、保留帶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
四是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社區支持生態農業農場,將城市社區居民對新鮮安全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與農民從事無公害生產的資金需求聯結協同,形成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共同體,振興路徑是拓寬供需信息渠道,健全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品質檢體系。
五是生態-生產-文化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立體生態休閑農業游覽區,是鄉村產業與生態高質量融合的結果,振興路徑是推動農業生產景觀化,將農業生產、觀光休閑、文化體驗有機結合,開展農家樂等服務業,創建特色品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就業方式。
六是生產-生活-文化功能綜合發展型,如特色小鎮、鄉村康養家園、民俗體驗基地等,振興路徑是堅持綠色環保前提,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培養高素質專業復合型人才,共享農業、旅游資源,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教育、審美、娛樂價值,融入休閑、體驗、康養、運動、扶貧和文化遺產等元素,打造農旅精品,構建特色產業鏈,發揮品牌效應。
七是生態-生產-生活-文化多功能驅動發展型,適用于經濟潛力巨大但各項功能均不突出的農業鄉村,振興路徑是完善基礎設施,采用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和企業入駐,承接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動產業融合,完善銷售渠道,加強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治理,多維度謀篇布局,探索優勢功能。
三、多元化模式
主要指基于農業農村要素跨界配置、產業有機融合、雙創驅動等,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振興路徑建議圍繞農作物多功能開發利用、農業雙創深化拓展等開展。如基于農作物多功能和創意農業的新業態發展型,一方面催生設施農業、景觀農業、都市農業等“五養五創”新業態,將農業生產與現代科技、人文要素等結合,研發高附加值農業產品,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另一方面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變廢為寶”,保護環境,促進現代農業向綠色化和生態化方向轉變。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發展文旅地產的3大困境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