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和關鍵路徑
發布日期:2021-09-17 點擊數:179
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布,很多人紛紛涌入其中,但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他們不知道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是什么,更不知道鄉村振興應該走哪條路,而是毫無目的的去做,最終導致失敗,今天咱們一起聊聊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和關鍵路徑。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握好戰略重點
理解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至少有四個維度:一是戰略目標的全局性。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是要聚焦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和農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全面提升。既要追求看得見的近期發展成效,更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堅持科學規劃和高質量發展。二是戰略內容的整合性。鄉村振興的戰略內容是涉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與組織”的多維發展戰略的集合體,也是涉及多個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力量和社區居民參與的多主體協同式鄉村振興體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三是戰略方式的系統性。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式是集“人才配置、政策配置、資金配置、服務配置”等為一體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需要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把握不同鄉村的發展差異和特點,提升工作方式的針對性。四是戰略過程的遞進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接續推進。這實際上是為準確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完善開發式救助和社會保障兜底分類幫扶機制,繼續強化脫貧地區產業的人才、技術和政策支持,規避各類市場風險,促進產業的內生性發展,優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機制。二是要把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做好政策銜接,出臺更多兼具普惠性和區域性的發展政策;做好組織和人才銜接,健全中央統籌、省級總負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做好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本土人才的銜接和培育;結合脫貧攻堅的完成情況和鄉村振興新的目標要求,制定并銜接好各類規劃;做好產業發展的銜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三是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向,妥善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基層實踐的關系、外部幫扶和內部資源挖掘的關系。此外,要把保障好、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作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農民而建、為農民而興,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因地制宜,確保鄉村振興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行穩致遠。
二、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
鄉村振興的艱巨性復雜性決定了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與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具有多元化主體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必然性。這一格局通過政府決策引導、市場經濟互補及社會主動參與等多樣化實施方式,形成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及組織振興“五大振興”、體系化的實施機制。有力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形成。一是要完善頂層設計,各地各部門通過宣傳、引導以及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動市場主體與社會主體從脫貧攻堅實踐逐漸轉向鄉村振興行動,提高各方面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中央和地方要協同明確各主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細化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式路徑。三是要創新、優化相關體制機制,引導和促進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各個主體,按照系統理念,把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組織等要素振興有機結合,逐步系統化,形成“1+1>2”的合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持續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監管、法制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增強鄉村地區發展的競爭力;需要創新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鄉村振興的機制與模式,更廣泛挖掘、激發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潛力和動力。
三、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是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農民個體的自我發展、基層干部的主動作為、基層組織的積極引領等多重合力,共同激發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潛能和活力。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目標上體現為內生動力與外源推力的協同發展,在方式上體現為鄉村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基層組織多元共治格局,在機制上體現為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到鄉村發展進程中。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需要久久為功。首先,要著力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基礎。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構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政策體系,將農民納入到政策體系的中心位置,對不同地區和不同低收入群體制定差異化政策,以外部政策體系干預提升其內生發展能力。充分發掘鄉村和農民的內部潛能,重視農民內生性需求,探索以農民為主體的內生性發展。其次,要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重塑鄉村社會組織,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關鍵。以鄉村社會為主體吸納整合各類資源,重塑鄉村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力,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多元共治。為此,需要夯實基層黨組織,保持基層干部隊伍的穩定性,發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作用。需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鄉村發展動能,筑牢鄉村可持續發展基礎。需要培育鄉村內生組織,例如鄉賢會、紅白理事會等,打通農民利益訴求表達的多元化渠道。再次,要著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動力的保障。鄉村是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載體,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需要以文化振興作為精神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凝聚農民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四、把解決好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擺在推進鄉村振興突出位置
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五大振興”,每一個振興都存在需要解決好的重點難點問題。
破解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需要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產業發展更適應農產品市場需求;二是拓展土地、特色資源、農業農村文化的市場價值,用好生態資源優勢;三是加大資本投入,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電子商務;四是調動各種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處理好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的關系,構建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農業現代化組織體系。
聚焦兩類人才培育及其作用發揮解決好鄉村人才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第一類是生產經營及創業類人才的振興。要以制定實施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為抓手,引導相關人才投身產業振興實踐,在市場的洗禮中獲得成長、實現振興。第二類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務類人才。要以改善待遇和創新用人機制為突破口,讓優秀人才有積極性競爭鄉村治理等管理崗位,讓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能夠在服務鄉村中成就事業并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破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關鍵在于賦予鄉村生活以靈魂:一是大力發掘發展鄉村特有文化,通過村莊規劃建設,將鄉風鄉韻以物化形態呈現出來。推進優秀傳統風俗文化傳承創新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打造新時代鄉村生活精神家園。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業,以鄉村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反哺鄉村文化的發展。二是有效提供便利化現代文化生活條件。支持鄉村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現代化文化場館,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讓鄉村居民就近享受各種先進的文化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在于,使鄉村成為不同于城市的另一種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點難點在于統籌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一是持續加強生態建設。繼續鞏固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成果,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業、生態旅游、康養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走生態建設與農業發展良性互動道路。二是持續加強環境保護。推廣應用低殘留、可降解等新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嚴格控制農村工業排放,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和集中處理體系,盡快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破解鄉村組織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在于分類促進各種組織振興:對于政治與公共管理類組織,主要是在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聯系農民、組織農民的能力,進而走向振興;對于經濟類組織,充分發揮其在農村土地等資源盤活、工商資本下鄉創造的機會中的作用,鼓勵這些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走向振興;對于各類社會組織,包括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自我管理類組織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社會服務類組織,充分發揮這些組織在各類資源支持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作用,逐步構建一個有利于各種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多元協同治理的組織生態與格局。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十四五”時期,文旅規劃發展體系有哪些?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握好戰略重點
理解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至少有四個維度:一是戰略目標的全局性。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是要聚焦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和農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全面提升。既要追求看得見的近期發展成效,更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堅持科學規劃和高質量發展。二是戰略內容的整合性。鄉村振興的戰略內容是涉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與組織”的多維發展戰略的集合體,也是涉及多個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力量和社區居民參與的多主體協同式鄉村振興體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三是戰略方式的系統性。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式是集“人才配置、政策配置、資金配置、服務配置”等為一體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需要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把握不同鄉村的發展差異和特點,提升工作方式的針對性。四是戰略過程的遞進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接續推進。這實際上是為準確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完善開發式救助和社會保障兜底分類幫扶機制,繼續強化脫貧地區產業的人才、技術和政策支持,規避各類市場風險,促進產業的內生性發展,優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機制。二是要把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做好政策銜接,出臺更多兼具普惠性和區域性的發展政策;做好組織和人才銜接,健全中央統籌、省級總負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做好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本土人才的銜接和培育;結合脫貧攻堅的完成情況和鄉村振興新的目標要求,制定并銜接好各類規劃;做好產業發展的銜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三是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向,妥善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基層實踐的關系、外部幫扶和內部資源挖掘的關系。此外,要把保障好、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作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農民而建、為農民而興,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因地制宜,確保鄉村振興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行穩致遠。
二、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
鄉村振興的艱巨性復雜性決定了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與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具有多元化主體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必然性。這一格局通過政府決策引導、市場經濟互補及社會主動參與等多樣化實施方式,形成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及組織振興“五大振興”、體系化的實施機制。有力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形成。一是要完善頂層設計,各地各部門通過宣傳、引導以及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動市場主體與社會主體從脫貧攻堅實踐逐漸轉向鄉村振興行動,提高各方面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中央和地方要協同明確各主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細化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式路徑。三是要創新、優化相關體制機制,引導和促進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各個主體,按照系統理念,把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組織等要素振興有機結合,逐步系統化,形成“1+1>2”的合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持續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監管、法制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增強鄉村地區發展的競爭力;需要創新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鄉村振興的機制與模式,更廣泛挖掘、激發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潛力和動力。
三、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是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農民個體的自我發展、基層干部的主動作為、基層組織的積極引領等多重合力,共同激發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潛能和活力。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目標上體現為內生動力與外源推力的協同發展,在方式上體現為鄉村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基層組織多元共治格局,在機制上體現為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到鄉村發展進程中。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需要久久為功。首先,要著力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基礎。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構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政策體系,將農民納入到政策體系的中心位置,對不同地區和不同低收入群體制定差異化政策,以外部政策體系干預提升其內生發展能力。充分發掘鄉村和農民的內部潛能,重視農民內生性需求,探索以農民為主體的內生性發展。其次,要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重塑鄉村社會組織,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關鍵。以鄉村社會為主體吸納整合各類資源,重塑鄉村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力,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多元共治。為此,需要夯實基層黨組織,保持基層干部隊伍的穩定性,發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作用。需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鄉村發展動能,筑牢鄉村可持續發展基礎。需要培育鄉村內生組織,例如鄉賢會、紅白理事會等,打通農民利益訴求表達的多元化渠道。再次,要著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這是激發培育鄉村振興動力的保障。鄉村是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載體,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需要以文化振興作為精神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凝聚農民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四、把解決好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擺在推進鄉村振興突出位置
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五大振興”,每一個振興都存在需要解決好的重點難點問題。
破解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需要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產業發展更適應農產品市場需求;二是拓展土地、特色資源、農業農村文化的市場價值,用好生態資源優勢;三是加大資本投入,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電子商務;四是調動各種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處理好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的關系,構建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農業現代化組織體系。
聚焦兩類人才培育及其作用發揮解決好鄉村人才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第一類是生產經營及創業類人才的振興。要以制定實施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為抓手,引導相關人才投身產業振興實踐,在市場的洗禮中獲得成長、實現振興。第二類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務類人才。要以改善待遇和創新用人機制為突破口,讓優秀人才有積極性競爭鄉村治理等管理崗位,讓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能夠在服務鄉村中成就事業并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破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關鍵在于賦予鄉村生活以靈魂:一是大力發掘發展鄉村特有文化,通過村莊規劃建設,將鄉風鄉韻以物化形態呈現出來。推進優秀傳統風俗文化傳承創新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打造新時代鄉村生活精神家園。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業,以鄉村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反哺鄉村文化的發展。二是有效提供便利化現代文化生活條件。支持鄉村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現代化文化場館,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讓鄉村居民就近享受各種先進的文化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在于,使鄉村成為不同于城市的另一種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點難點在于統籌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一是持續加強生態建設。繼續鞏固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成果,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業、生態旅游、康養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走生態建設與農業發展良性互動道路。二是持續加強環境保護。推廣應用低殘留、可降解等新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嚴格控制農村工業排放,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和集中處理體系,盡快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破解鄉村組織振興的重點難點問題在于分類促進各種組織振興:對于政治與公共管理類組織,主要是在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聯系農民、組織農民的能力,進而走向振興;對于經濟類組織,充分發揮其在農村土地等資源盤活、工商資本下鄉創造的機會中的作用,鼓勵這些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走向振興;對于各類社會組織,包括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自我管理類組織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社會服務類組織,充分發揮這些組織在各類資源支持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作用,逐步構建一個有利于各種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多元協同治理的組織生態與格局。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十四五”時期,文旅規劃發展體系有哪些?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