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怎么“旺”?
發布日期:2021-10-25 點擊數:152
擺脫貧困再出發,中國鄉村發展迎來新的歷史起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何嘗不是城里人的心之所向?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推動各種資源要素流動,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鄉村 產業興旺,靠什么讓產業興旺起來?今天中國的農業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產業變革,農業產業急需變革,怎么變革?
可以在以下9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個就是要變革產業鏈。我們長期以來搞農業目標就是產量高不高、質量好不好,就是在一產里做文章。所以過去叫東西少了辦法多、東西多了辦法少。發達國家長期與過剩作斗爭,人家積累了許多與過剩作斗爭的經驗,我們長期與不足作斗爭,積累的都是怎么樣來生產。今天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除了在一產里面做好文章,高質高效,還要把產業鏈拉長,發展二產三產。我們的二產嚴重不足,發達國家都是增值四五倍,我們才增值兩倍多,潛力巨大。鄉村拉長產業鏈,發展二產重要的是農產品加工,還有一些手工業。再一個就是三產,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我們長期的二元制度使社會生成了一個二元文化,輕農、棄農、厭農,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二產、三產都很難發展。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美國的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點多,3億多人口,300多萬農民。但美國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7%~20%,一個農民身后都有十幾個人給他服務,肯定賺錢,不賺錢沒人愿意干。所以我們要發展鄉村二三產業,首先要在觀念上有改變,不要認為從事農業就低人一等。農業是一個永遠的朝陽產業,只要人需要吃飯,就需要有農業,只要需要有農業就需要有農民。這樣鄉村的二三產業才能發展起來,一二三產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再一個就是三次產業要融合發展。什么是融合發展?那就是三次產業要互相支撐、互為作用,這才叫融合。農業哪里都有,一個地方再辦個窯廠,這就是二產,開個飯店開個商店,這就是三產。這三次產業之間沒有什么關聯,這就不叫三產融合,一定要互相支持、互相關聯,這樣才叫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對于農村來說,那就是主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些手工業和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
第二個就是要變革供應鏈,疫情使許多地方的供應鏈中斷,帶來許多問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一個叫本地化運動,有些城里的市民買不到自己需要的農產品了,所以他們就聯合起來到當地農場,找農場主說以后你的東西先滿足我們當地的需求,然后你再向外賣,這個現象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供應鏈首先應該開發當地的需求。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出臺了一個食育基本法。內容很多,其中有一條就規定機關學校食堂的消費,本地的農產品占多大比例,并且要逐年增長。那就省了許多事,運輸儲藏,包括能源、保險、價格都會有很大改善。供應鏈的立足點,首先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當前的供應鏈問題,就是因為基礎設施和一些服務有很大缺陷。比如有些農產品,就需要冷庫建在地邊上,一摘下來就進庫。安徽省蒙城縣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未來這個供應鏈的整體完善上,要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上做文章。對于中國來說,農業主要是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像美國是地多人少,它的農業主要是賣錢,我們是人多地少,首先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的供應鏈要把我們自己的供應做好,像日本那個做法,我們也應該學習借鑒。
第三個就是變革生態鏈。傳統農業就是在一個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封閉內循環的狀態下向前發展。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它把動植物的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通過微生物的分解,還原作為一產的肥料,傳統農業就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內循環圈里向前發展,有了農藥化肥之后,這個循環圈被打破了,微生物被排除到循環之外,這就帶來了問題。
今天我們變革生態鏈就是要變過去的“二物思維”,只重視植物動物的開發,為“三物思維”,植物、動物、微生物同時開發,三物并重。讓微生物參加這個循環,我們的土壤質量才能提高,我們的農產品的質量才能提高,我們才能實現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
微生物不光是解決分解植物、動物,包括人畜糞便、殘渣廢料作為一產肥料的問題。微生物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食用菌,我們吃的蘑菇,包括高端的靈芝、蟲草都是菌物產品,這是一個后起之秀,現在已經被稱為第五大農產品,糧食、油料、蔬菜、水果之后的第五大農產品就是菌類。改革開放以來,菌類飛速發展,產量漲了多少呢?700倍。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作物能有這么快的增長速度,現在已經4000多萬噸年產量。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應該吃250克以上食用菌,現在我們平均大概攝入60克,差距還很大。如果按照這么一個需求,還要翻4倍,那就是一個萬億級的產業。世界衛生組織給人類未來餐桌的建議,叫“一葷一素一菇”,一菇就是食用菌,因此這個產業潛力非常大,它對人體非常有好處,它是個有機的東西,不是靠農藥化肥生產出來的,它的發展前景應該說是相當可觀。變革生態鏈就是指的把二物變成三物,讓微生物參加循環,把我們的有機肥用起來,我們的農產品質量才能提高。
第四個就是變革組織鏈。世界上讓農民走進現代化,融入大市場的道路,比較成功的有兩條,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農”,一下就是幾千幾萬畝地,他們的做法就是建立合作社和專業協會,使農民與現代化大市場融為一體。第二條成功的路子就是東亞的“小農”,日本、韓國包括我們的臺灣,它靠的是綜合性的農協組織,就是我們過去說的從搖籃到墳墓全包攬農民的一切,一個農協組織就全做到了。
這兩個路子我們都走不了。第一個路子,我們是小農戶,種十來畝地,參加這個組織那個組織,成本太大不劃算。第二條路子,制度上還有一些沒有疏通,現在還不可能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那么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要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第三條道路。個人認為就是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發力,帶農民進入現代化、融入大市場,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我們的供銷合作社,本意設計就是這么一個意圖,后來沒有起到這個作用,特別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候,沒有做好轉化,中國鄉村的集體經濟分縱橫兩條線,縱向的即從鄉鎮到國家層級型的供銷合作系統,橫向的即以鄉村或鄉鎮為單位的社區型集體經濟組織,如果讓供銷合作社下沉到村,就可以打通縱橫兩條線,盤活鄉村集體經濟。
第五個就是變革知識鏈。今天我們的農民面臨的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要讀三本大書。從閱讀史上看,人類農業文明時代就是讀天地之書,工業文明時代就是讀文字之書,今天信息化時代就是讀視頻之書。從事其他職業今天只要讀兩本書,文字之書、視頻之書就行了。只有農民還需要三本大書一起讀,不了解自然,不掌握自然變化規律,就沒法種莊稼,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么簡單,有個手機在城里指揮就可以種田了。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全科農民,全科農民什么都要懂,不懂的話肯定當不好農民。
再一個,還需要遵循三大規律,一個是市場規律,一個是自然規律,還有一個是社會需求規律。所謂自然規律,春種夏管,秋收冬藏,這就是自然規律,農作物超越不了這個規律。所謂市場規律,那就要賺錢,不賺錢種地沒法再延續。所謂社會需求規律,不論賺錢不賺錢,都需要種,這是社會的剛性需求。同時,今天的農民還需要“士農工商”一肩挑。“士”的角色就是要熟悉、理解和掌握各級各類涉農方針政策,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每年都出臺一個三農方面的文件,僅一號文件就出臺了23個,中央各涉農部門又出臺同樣的配套文件,各級又出臺相應的文件,這40多年以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策體系。領導干部對這些政策的把握要了解,當農民也得知道,不知道每年的政策變化,就會吃虧。“農”就不要說了,是農民本身的職責。“工”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工就是農產品加工,過去農民賣農產品有一個很幽默的順口溜,“披頭散發”(不加整理),“赤身裸體”(沒有包裝),“沒名沒姓”(沒有牌子),“來歷不明”(不知產地),現在還用這種方法賣農產品肯定不行。今天需要至少粗加工,精深加工更好。第二個工就是要打工,光種地收入跟不上,所以要有多項技術。再一個就是“商”,應該懂線上線下怎么銷售,你要不會這東西就得吃虧。郎咸平曾經做過這個計算,農產品的整個價值生產端只占10%,剩下90%都在后續環節。比如像設計、包裝、加工、儲藏、運輸、銷售這些環節,利潤比生產環節高得多。今天不變革知識鏈,農民就要吃大虧。
第六個就是變革價值鏈。每一個環節都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讓它增值。這里我特別要說的就是一個縣一個鄉,應該想方設法培養一個產業的價值鏈鏈主,一個龍頭企業它具有左右調控整個產業鏈的能力,我們叫做價值鏈鏈主,每個環節怎么增值,全產業鏈怎么增值,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這是產業變革必須做好的功課。
第七個就是變革動力鏈。人類農業從人動時代到畜動時代,那就是馴養家畜,馴養牛、馴養馬,讓它來作為動力。到后來的蒸汽機發明之后,到了機動時代,今天又進入智動時代。智能機器人在農業領域已經有了很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像無人機,在噴灑農藥化肥、施肥、調查農作物產量、病蟲害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山區丘陵地方的小型機器人,耕種收都在發揮作用,新的這個智動時代,應該加快進入我們的農業領域。當然我們在農機研制上差距還很大,農機專家認為我們的農機和發達國家可能還要差30年的距離,這個肯定需要一個過程,國家正在加大力度研發新型的智能化農機具。
第八就是變革食物鏈,我們今天要保障糧食安全,更要保障大食物安全。今天我們應該有一個大食物觀念,不光要向耕地要糧食,還應該向江河湖海、草原沙漠要食物。現在不僅要主食安全還要副食安全,肉蛋奶、蔬菜水果,包括薯類,品種越來越多。不僅要保障人的口糧安全,還要保障畜禽飼料安全;不僅向動物植物要食物,還要向微生物要食物,比如食用菌,這都是大食物觀提出的要求。
第九個鏈就是變革思維鏈,農業的思維方式經歷了六個層面,第一個就是溫飽思維,溫飽思維探索的是品類,那是為了吃飽肚子。在那個時期就是嘗試植物和動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當然這個現象一直到現在還在繼續,在原始森林里的那些民族,他們還在探索。第二個階段就是小康思維,這個階段追求的是優化品種,今天我們已經實現全面小康。所謂優化品種,現在探索出來植物大概有2000多種可以吃,3000多種可以作為藥用,總量就是這么一個總量,但是要優化品種,什么樣的東西容易種植、產量又高、營養又好,把這樣的品種優化出來。現在我們的主糧就是小麥、大米,再加點玉米,這就是優化品種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豐裕思維,東西多了看品牌,這個階段就是崇尚品牌,不是那個牌子,消費者就不買。第四個階段叫健康思維,不是光看牌子,主要強調品質,并且它已經擴展到生產的日期、周期、產地、時令、鮮度等等,這些都是消費者考慮的,只有這樣的東西追求健康的人才會消費。第五個階段就是味道思維,主要是欣賞品味,味道不好,他不吃。現在有些企業在做三原農業的文章,叫原種、原法、原味。原種那就是過去的土種,我們今天吃黃瓜不是黃瓜味,西紅柿不是西紅柿味,菠菜不是菠菜味,通過改良味道變了,有些企業就正在找原來的那個土種,用傳統的辦法生產,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只有這樣生產出的東西才具有原味。最后一個就是生態思維,生態思維追求的是品行,要求生產者必須是品正行端,要樹立生態道德的理念,不能弄虛作假,說是有機的就要用有機肥把它生產出來,不能偷偷上農藥化肥。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福建德化搞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可以在以下9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個就是要變革產業鏈。我們長期以來搞農業目標就是產量高不高、質量好不好,就是在一產里做文章。所以過去叫東西少了辦法多、東西多了辦法少。發達國家長期與過剩作斗爭,人家積累了許多與過剩作斗爭的經驗,我們長期與不足作斗爭,積累的都是怎么樣來生產。今天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除了在一產里面做好文章,高質高效,還要把產業鏈拉長,發展二產三產。我們的二產嚴重不足,發達國家都是增值四五倍,我們才增值兩倍多,潛力巨大。鄉村拉長產業鏈,發展二產重要的是農產品加工,還有一些手工業。再一個就是三產,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我們長期的二元制度使社會生成了一個二元文化,輕農、棄農、厭農,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二產、三產都很難發展。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美國的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點多,3億多人口,300多萬農民。但美國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7%~20%,一個農民身后都有十幾個人給他服務,肯定賺錢,不賺錢沒人愿意干。所以我們要發展鄉村二三產業,首先要在觀念上有改變,不要認為從事農業就低人一等。農業是一個永遠的朝陽產業,只要人需要吃飯,就需要有農業,只要需要有農業就需要有農民。這樣鄉村的二三產業才能發展起來,一二三產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再一個就是三次產業要融合發展。什么是融合發展?那就是三次產業要互相支撐、互為作用,這才叫融合。農業哪里都有,一個地方再辦個窯廠,這就是二產,開個飯店開個商店,這就是三產。這三次產業之間沒有什么關聯,這就不叫三產融合,一定要互相支持、互相關聯,這樣才叫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對于農村來說,那就是主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些手工業和為農業農村服務的服務業。
第二個就是要變革供應鏈,疫情使許多地方的供應鏈中斷,帶來許多問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一個叫本地化運動,有些城里的市民買不到自己需要的農產品了,所以他們就聯合起來到當地農場,找農場主說以后你的東西先滿足我們當地的需求,然后你再向外賣,這個現象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供應鏈首先應該開發當地的需求。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出臺了一個食育基本法。內容很多,其中有一條就規定機關學校食堂的消費,本地的農產品占多大比例,并且要逐年增長。那就省了許多事,運輸儲藏,包括能源、保險、價格都會有很大改善。供應鏈的立足點,首先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當前的供應鏈問題,就是因為基礎設施和一些服務有很大缺陷。比如有些農產品,就需要冷庫建在地邊上,一摘下來就進庫。安徽省蒙城縣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未來這個供應鏈的整體完善上,要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上做文章。對于中國來說,農業主要是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像美國是地多人少,它的農業主要是賣錢,我們是人多地少,首先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的供應鏈要把我們自己的供應做好,像日本那個做法,我們也應該學習借鑒。
第三個就是變革生態鏈。傳統農業就是在一個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封閉內循環的狀態下向前發展。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它把動植物的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通過微生物的分解,還原作為一產的肥料,傳統農業就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內循環圈里向前發展,有了農藥化肥之后,這個循環圈被打破了,微生物被排除到循環之外,這就帶來了問題。
今天我們變革生態鏈就是要變過去的“二物思維”,只重視植物動物的開發,為“三物思維”,植物、動物、微生物同時開發,三物并重。讓微生物參加這個循環,我們的土壤質量才能提高,我們的農產品的質量才能提高,我們才能實現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
微生物不光是解決分解植物、動物,包括人畜糞便、殘渣廢料作為一產肥料的問題。微生物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食用菌,我們吃的蘑菇,包括高端的靈芝、蟲草都是菌物產品,這是一個后起之秀,現在已經被稱為第五大農產品,糧食、油料、蔬菜、水果之后的第五大農產品就是菌類。改革開放以來,菌類飛速發展,產量漲了多少呢?700倍。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作物能有這么快的增長速度,現在已經4000多萬噸年產量。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應該吃250克以上食用菌,現在我們平均大概攝入60克,差距還很大。如果按照這么一個需求,還要翻4倍,那就是一個萬億級的產業。世界衛生組織給人類未來餐桌的建議,叫“一葷一素一菇”,一菇就是食用菌,因此這個產業潛力非常大,它對人體非常有好處,它是個有機的東西,不是靠農藥化肥生產出來的,它的發展前景應該說是相當可觀。變革生態鏈就是指的把二物變成三物,讓微生物參加循環,把我們的有機肥用起來,我們的農產品質量才能提高。
第四個就是變革組織鏈。世界上讓農民走進現代化,融入大市場的道路,比較成功的有兩條,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農”,一下就是幾千幾萬畝地,他們的做法就是建立合作社和專業協會,使農民與現代化大市場融為一體。第二條成功的路子就是東亞的“小農”,日本、韓國包括我們的臺灣,它靠的是綜合性的農協組織,就是我們過去說的從搖籃到墳墓全包攬農民的一切,一個農協組織就全做到了。
這兩個路子我們都走不了。第一個路子,我們是小農戶,種十來畝地,參加這個組織那個組織,成本太大不劃算。第二條路子,制度上還有一些沒有疏通,現在還不可能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那么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要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第三條道路。個人認為就是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發力,帶農民進入現代化、融入大市場,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我們的供銷合作社,本意設計就是這么一個意圖,后來沒有起到這個作用,特別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候,沒有做好轉化,中國鄉村的集體經濟分縱橫兩條線,縱向的即從鄉鎮到國家層級型的供銷合作系統,橫向的即以鄉村或鄉鎮為單位的社區型集體經濟組織,如果讓供銷合作社下沉到村,就可以打通縱橫兩條線,盤活鄉村集體經濟。
第五個就是變革知識鏈。今天我們的農民面臨的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要讀三本大書。從閱讀史上看,人類農業文明時代就是讀天地之書,工業文明時代就是讀文字之書,今天信息化時代就是讀視頻之書。從事其他職業今天只要讀兩本書,文字之書、視頻之書就行了。只有農民還需要三本大書一起讀,不了解自然,不掌握自然變化規律,就沒法種莊稼,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么簡單,有個手機在城里指揮就可以種田了。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全科農民,全科農民什么都要懂,不懂的話肯定當不好農民。
再一個,還需要遵循三大規律,一個是市場規律,一個是自然規律,還有一個是社會需求規律。所謂自然規律,春種夏管,秋收冬藏,這就是自然規律,農作物超越不了這個規律。所謂市場規律,那就要賺錢,不賺錢種地沒法再延續。所謂社會需求規律,不論賺錢不賺錢,都需要種,這是社會的剛性需求。同時,今天的農民還需要“士農工商”一肩挑。“士”的角色就是要熟悉、理解和掌握各級各類涉農方針政策,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每年都出臺一個三農方面的文件,僅一號文件就出臺了23個,中央各涉農部門又出臺同樣的配套文件,各級又出臺相應的文件,這40多年以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策體系。領導干部對這些政策的把握要了解,當農民也得知道,不知道每年的政策變化,就會吃虧。“農”就不要說了,是農民本身的職責。“工”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工就是農產品加工,過去農民賣農產品有一個很幽默的順口溜,“披頭散發”(不加整理),“赤身裸體”(沒有包裝),“沒名沒姓”(沒有牌子),“來歷不明”(不知產地),現在還用這種方法賣農產品肯定不行。今天需要至少粗加工,精深加工更好。第二個工就是要打工,光種地收入跟不上,所以要有多項技術。再一個就是“商”,應該懂線上線下怎么銷售,你要不會這東西就得吃虧。郎咸平曾經做過這個計算,農產品的整個價值生產端只占10%,剩下90%都在后續環節。比如像設計、包裝、加工、儲藏、運輸、銷售這些環節,利潤比生產環節高得多。今天不變革知識鏈,農民就要吃大虧。
第六個就是變革價值鏈。每一個環節都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讓它增值。這里我特別要說的就是一個縣一個鄉,應該想方設法培養一個產業的價值鏈鏈主,一個龍頭企業它具有左右調控整個產業鏈的能力,我們叫做價值鏈鏈主,每個環節怎么增值,全產業鏈怎么增值,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這是產業變革必須做好的功課。
第七個就是變革動力鏈。人類農業從人動時代到畜動時代,那就是馴養家畜,馴養牛、馴養馬,讓它來作為動力。到后來的蒸汽機發明之后,到了機動時代,今天又進入智動時代。智能機器人在農業領域已經有了很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像無人機,在噴灑農藥化肥、施肥、調查農作物產量、病蟲害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山區丘陵地方的小型機器人,耕種收都在發揮作用,新的這個智動時代,應該加快進入我們的農業領域。當然我們在農機研制上差距還很大,農機專家認為我們的農機和發達國家可能還要差30年的距離,這個肯定需要一個過程,國家正在加大力度研發新型的智能化農機具。
第八就是變革食物鏈,我們今天要保障糧食安全,更要保障大食物安全。今天我們應該有一個大食物觀念,不光要向耕地要糧食,還應該向江河湖海、草原沙漠要食物。現在不僅要主食安全還要副食安全,肉蛋奶、蔬菜水果,包括薯類,品種越來越多。不僅要保障人的口糧安全,還要保障畜禽飼料安全;不僅向動物植物要食物,還要向微生物要食物,比如食用菌,這都是大食物觀提出的要求。
第九個鏈就是變革思維鏈,農業的思維方式經歷了六個層面,第一個就是溫飽思維,溫飽思維探索的是品類,那是為了吃飽肚子。在那個時期就是嘗試植物和動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當然這個現象一直到現在還在繼續,在原始森林里的那些民族,他們還在探索。第二個階段就是小康思維,這個階段追求的是優化品種,今天我們已經實現全面小康。所謂優化品種,現在探索出來植物大概有2000多種可以吃,3000多種可以作為藥用,總量就是這么一個總量,但是要優化品種,什么樣的東西容易種植、產量又高、營養又好,把這樣的品種優化出來。現在我們的主糧就是小麥、大米,再加點玉米,這就是優化品種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豐裕思維,東西多了看品牌,這個階段就是崇尚品牌,不是那個牌子,消費者就不買。第四個階段叫健康思維,不是光看牌子,主要強調品質,并且它已經擴展到生產的日期、周期、產地、時令、鮮度等等,這些都是消費者考慮的,只有這樣的東西追求健康的人才會消費。第五個階段就是味道思維,主要是欣賞品味,味道不好,他不吃。現在有些企業在做三原農業的文章,叫原種、原法、原味。原種那就是過去的土種,我們今天吃黃瓜不是黃瓜味,西紅柿不是西紅柿味,菠菜不是菠菜味,通過改良味道變了,有些企業就正在找原來的那個土種,用傳統的辦法生產,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只有這樣生產出的東西才具有原味。最后一個就是生態思維,生態思維追求的是品行,要求生產者必須是品正行端,要樹立生態道德的理念,不能弄虛作假,說是有機的就要用有機肥把它生產出來,不能偷偷上農藥化肥。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福建德化搞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