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做好這6點可助力鄉村振興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不只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發展面貌,還激發了制度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精神道德等層面的深刻變革,產生多層面的溢出效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澎湃動力。
其一,脫貧攻堅戰淬煉形成了成熟高效的系列工作機制和領導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借鑒的制度成果。
脫貧攻堅中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構建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工作局面;實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摒棄“大水漫灌”,創造性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策略,避免“大炮打蚊子”;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省市縣各層面結對幫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組織開展定點扶貧,所有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都有幫扶單位;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
這些在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領導體系、工作機制和組織模式,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引領保障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立足新的實際充分加以借鑒、復制、推廣、應用,這些制度成果將轉化為振興成效。
二,脫貧地區組織建設扎實有力,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顯著提高,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了借鑒。
送錢送物,不如送個好支部。脫貧攻堅期間,各地集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農村黨支部能力、威信空前,戰斗堡壘作用充分顯現。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大規模選派第一書記駐村、黨員干部幫扶貧困戶、扶貧工作隊長期吃住在村、黨建促脫貧攻堅等舉措,將一度疏離的干群關系重新拉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得到明顯增強,進一步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通過在扶貧一線駐村鍛煉,領導干部對于如何解決復雜問題、如何真正踐行群眾路線、如何有效動員群眾以及如何處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有了全新認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這些都為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也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脫貧地區產業培育初具規模,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較以前大為提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動能充沛。
定西土豆、贛南臍橙、洛川蘋果、武鄉小米;電商進村、直播視頻……脫貧攻堅期間,全國832個貧困縣傳統特色產業進一步提升,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很多地方都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
國家鄉村振興局2021年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入庫產業項目達到20多萬個,涉及資金1300多億元。
除了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各級政府對貧困地區交通、科技、教育、產業等多方面的超大規模投入,縣域內數以萬計人員的移民搬遷加速城鎮化進程,均為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進入貧困地區提供了平臺載體,也加快推動了交通、物流、通信等配套設施的升級改造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這些成效,顯著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區域經濟韌性,拓展了區域經濟發展空間與容量,脫貧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四,脫貧地區人才孕育初顯成效,大量“領頭雁”“帶頭人”在鄉村一線涌現,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位于沂蒙山區的山東泗水縣東仲都村,3年前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干過建筑工程和室內設計的田彬返鄉后,以合伙人招項目、用項目招“合伙人”,投資3000余萬元,把村子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目前,泗水縣已招募173位合伙人,促成項目146個。
在各個脫貧縣區,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素質高的農業人才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得到錘煉,成為各地的產業“領頭雁”、管理“帶頭人”,也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五,脫貧地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制約和掣肘變少。
在各個脫貧地區走訪,處處可見道路通達、房屋翻新、水電網齊備、醫教養保障的場景。數據顯示,脫貧攻堅期間,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范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套,960多萬人挪窮窩。
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聯合推動,進一步改善了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使得脫貧地區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大為提高。
六,脫貧地區群眾的奮斗精神與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充分激發,精神面貌與內生動力煥然一新,進一步凝聚了發展共識。
脫貧攻堅期間,通過強化“扶貧”與“扶志”“扶智”共同發力,不僅對貧困群眾開展生產生活幫扶,更對其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對其自我發展能力進行培育,加上不同地區各類激勵約束機制,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的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勤勞致富、奮斗致富的觀念在農村進一步強化,農民的集體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在黨的領導下自己謀發展的內生動力得到明顯提升,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創造美好生活逐漸成為共識。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上海這個地方的文旅融合做的有新意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