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一定要抓住這3點關鍵
發布日期:2021-01-28 點擊數:1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工潮”造成的人口單向流動使得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日趨失衡,加速了農村的“空心化”,出現農村人口老齡化以及大量的“三留守”現象。同時,城市偏向政策導致城市獨聚資源優勢,在政策體系方面形成且強化了以城統鄉、以工帶農的格局,造成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也導致農村在人口、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單向輸出。部分農村地區出現治理機構渙散、治理效率低、組織無活力甚至失靈的窘境,增加了農村自我組織、自我治理的困難。農業要發達、農村要興旺、農民要富裕的“三農”問題,成為制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大障礙。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建設面臨著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任務。立足國情農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的新的戰略部署和新的要求。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如何建設嶄新的“鄉土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是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應然選擇,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地、錢、人的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緊緊抓好地、錢、人這三個關鍵。
首先,要用好“地”。土地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土地制度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制度支撐。振興鄉村,要在堅持基本土地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細化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大方面的制度,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充分釋放制度紅利。
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集體土地所有權,完善穩定承包權,放活農村承包地經營權,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的金融支持,加強對農地農業經營創新的政策激勵。
二要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強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規劃管理和融資服務,建立標準化的農村建設用地分級評價體系和土地交易市場,加強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收入分配機制。
三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宅基地的退出與優化利用。對于閑置不用的宅基地,從宅基地補償和房屋拆遷補償兩方面建立有償的退出機制。對于低效和空閑的宅基地,結合“田、林、路、宅”的立體規劃做好再利用。
其次,要管好“錢”。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大工程,需要充足、科學、合理的財政支持作為基礎,要從保障農民最基本的醫療、養老等民生福利做起,逐步升級到擴大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轉型農村結構。
一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公共財政預算要向農業和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在農村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
二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大對綠色農業的投入和扶持。鄉村振興不能再走之前城市發展的“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發展原則,重點規劃、投入和引導,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合理利用資源的制度,在生產方式、生產技術、體制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創新,讓農業回歸綠色的本色。
三要加強對農業資金的開發、評估和監督。除了國家公共資金,還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增加農業資金的來源和活性。對于一些中小型項目,可以建立“中央補貼、地方籌資、有償使用”的資金開發渠道。同時,更要做好專項資金的評估和監督。
最后,要找對“人”。事靠人做,業由人興。人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出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升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鄉村人才建設,最根本最長效的是要大力發展三支人才隊伍:鄉村黨支部領導隊伍、鄉村農民生產隊伍與鄉村矛盾糾紛調解隊伍。
一要建設一支清廉守法、有為能干的干部隊伍。要做好鄉村選舉工作,保證德才兼備受村民愛戴的人進入領導組織。要堅決“拍蒼蠅”,及時處理貪污腐敗分子,實現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為鄉村實現良好治理打下組織基礎。
二要構建“自培+引進”的新農民建設機制。加大投入和教育,加強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戰斗力強的本土隊伍。要用優惠的政策和共建共享機制,吸引和用好外來的各種優秀人才。
三要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實現鄉村治理的“輕訴、少訴、無訴”。尤其要借鑒傳統鄉賢文化,從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離退休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人群中尋找新鄉賢,充分發揮鄉賢在協調村民糾紛、處理鄰里關系、緩和利益沖突、調解家庭矛盾等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要想景區長久健康發展,景區應該這么運營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建設面臨著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任務。立足國情農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的新的戰略部署和新的要求。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如何建設嶄新的“鄉土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是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應然選擇,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用好“地”。土地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土地制度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制度支撐。振興鄉村,要在堅持基本土地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細化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大方面的制度,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充分釋放制度紅利。
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集體土地所有權,完善穩定承包權,放活農村承包地經營權,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的金融支持,加強對農地農業經營創新的政策激勵。
二要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強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規劃管理和融資服務,建立標準化的農村建設用地分級評價體系和土地交易市場,加強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收入分配機制。
三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宅基地的退出與優化利用。對于閑置不用的宅基地,從宅基地補償和房屋拆遷補償兩方面建立有償的退出機制。對于低效和空閑的宅基地,結合“田、林、路、宅”的立體規劃做好再利用。
其次,要管好“錢”。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大工程,需要充足、科學、合理的財政支持作為基礎,要從保障農民最基本的醫療、養老等民生福利做起,逐步升級到擴大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轉型農村結構。
一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公共財政預算要向農業和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在農村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
二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大對綠色農業的投入和扶持。鄉村振興不能再走之前城市發展的“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發展原則,重點規劃、投入和引導,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合理利用資源的制度,在生產方式、生產技術、體制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創新,讓農業回歸綠色的本色。
三要加強對農業資金的開發、評估和監督。除了國家公共資金,還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增加農業資金的來源和活性。對于一些中小型項目,可以建立“中央補貼、地方籌資、有償使用”的資金開發渠道。同時,更要做好專項資金的評估和監督。

一要建設一支清廉守法、有為能干的干部隊伍。要做好鄉村選舉工作,保證德才兼備受村民愛戴的人進入領導組織。要堅決“拍蒼蠅”,及時處理貪污腐敗分子,實現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為鄉村實現良好治理打下組織基礎。
二要構建“自培+引進”的新農民建設機制。加大投入和教育,加強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戰斗力強的本土隊伍。要用優惠的政策和共建共享機制,吸引和用好外來的各種優秀人才。
三要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實現鄉村治理的“輕訴、少訴、無訴”。尤其要借鑒傳統鄉賢文化,從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離退休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人群中尋找新鄉賢,充分發揮鄉賢在協調村民糾紛、處理鄰里關系、緩和利益沖突、調解家庭矛盾等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要想景區長久健康發展,景區應該這么運營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