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有哪些?
發布日期:2021-05-25 點擊數:300
搞農文旅融合發展要牢記這樣的三句話:“農業為基、旅游為形、文化為魂”,其含義就是一定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游休閑為形態,風土文化(尤其是在地或者鄉土文化)為靈魂,并通過體驗農村環境、感受農民生活將整個項目或者區域串聯起來,最終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目的,否則就根本沒有必要非得做什么融合。我們現在有一些所謂的農文旅融合項目,雖然其地點建在鄉村的區域內,但與鄉村貌合神離、與農業也扯不上半毛錢關系,根本談不上融合發展,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將農業與文旅緊密融合呢?給大家一些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代表性模式,供大家參考。
第一、 與種養業緊密結合的模式
首先說說與種植業結合,就是依托稻麥、蔬果、林草、花卉等農業產業的資源要素,將文化體驗、旅游休閑整合起來,這樣的模式在我國比較普遍,也比較容易做出效果。例如一個傳統的果蔬種植園區,將文化創意、休閑功能融入到農業生產,形成以果蔬生產為基礎、綠色食品加工為延伸、文旅休閑為呈現的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園區,消費者不光可以從農場取得優質農產品,還可以去進行自然的感知、心靈的放松和文化的陶冶,而農業經營者也可以實現收入、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果蔬種植園可以改造成為蔬情果意體驗農場,中草藥基地改造成花山藥海康養農場,這時的菜園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菜園,他已經變身為“食材花園”,這時的中草藥園也不是傳統意義的草藥基地,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療愈花園”。在土地性質未變,農業功能依舊的情況下,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了,綜合效益增加了,1+1大于2,這才是最好的融合。
其次,咱們再說說養殖業與文旅的融合,舉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日本的mokumoku農場,在這個農場里面,他的第一產業是養豬,第二產業是肉制品加工,第三產業是觀光、體驗、研學。像養豬這件事兒,大家原來始終不認為能與旅游、休閑聯系起來,因為許多朋友都去過養殖場,即便是管理得很規范、打掃得再干凈,但終究不似風花雪月般的美好,可這個農場卻以親子教育為出發點,以家庭為主要需求群體,以“自然、農業、豬”為主題,走出了成功的融合發展之路。整體園區在規劃風格上,強調親近自然及家庭溫馨,從功能布局上劃分四大區域,分別提供觀光游覽、親子科普教育、產品展覽、餐飲美食、休閑體驗、商品購買、度假住宿等服務。在休閑體驗上,飼養員每日都會按時把豬放出在園里活動,游客可在屋外零距離接觸觀賞小豬,也可在飼養屋喂養小豬,更是巧妙通過小豬訓練、表演的方式供游客觀賞。在親子教育上,小朋友更是通過肉制品DIY制作,了解從田園到餐桌的全過程,拉近了農場與親子家庭之間的距離。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mokumoku實現了農業的各個環節與文化旅游產品緊密結合,形成了密切關聯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鏈條,可以說是一個典范,非常值得大家參考借鑒。
第二、 與農耕勞作緊密結合的模式
通過城市居民到鄉下認養一塊大致30平米-50平米不等的土地,體驗自己耕作、收獲的樂趣,達到鄉村與城市連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目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市民農園”或者“自耕農園”。這種模式簡單且很容易實施,農民或集體組織提供耕地,協助種植管理,由市民出資認購并參與耕作,其收獲的農產品歸市民所有,市民在勞作過程中還能享受農耕樂趣。這種模式據說發源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近年來,隨著城市中各種社會壓力和問題(例如疫情)的出現,歐洲、北美等國家爭相效仿,更是掀起一股市民農園運動的熱潮,在亞洲的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也廣為流行。我國的“開心農場”和“QQ農場”均屬此種形式。
此外類似的形式還有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消費者起初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系。由消費者提前預付費用定制蔬菜,并且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者按有機(或近有機)標準進行農業生產,再將農產品直接送給消費者,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如今,CSA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并從最初概念延伸出更多的內涵,如分享勞動(自愿參與,賺取工分)、共享農莊(資源共享、園區共建、風險共擔、收益共贏)等。
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看,這種以農耕勞作為基礎的融合模式,在城市化發展較快及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了普遍歡迎與追捧。但城市化發展較慢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卻境遇尷尬,問者寥寥。即便是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圈,雖然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但也都還停留在簡單的土地租賃經營上(我將此模式稱之為市民農園的1.0版本),未來隨著農文旅市場的深度融合發展,一定會在單純租賃經營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與完善田園管家服務體系(市民農園2.0版本)和自耕農品社區體系(市民農園3.0版本),并且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同步體驗。這樣的一種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尤其在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有著無限廣闊的市場前景,更會為投資者帶來巨大商機。
第三、 與農產品流通緊密結合的模式
在我國,處在農產品流通鏈條上的農貿市場,遍布城鄉。與其深入融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農文旅發展方向,目前,大多數農貿市場僅僅承載農產品流通、銷售功能,但是,伴隨市場不斷發展、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大城市周邊、優勢特色農產品集聚區的農貿市場,將會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農產品銷售功能,而是將創意手工體驗、農耕文化展示、消費者社交、休閑集于一體,通過體驗化、場景化手段,更加凸顯消費者沉浸式營銷、更加彰顯在地品牌文化。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分析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將農業與文旅緊密融合呢?給大家一些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代表性模式,供大家參考。
第一、 與種養業緊密結合的模式

例如:果蔬種植園可以改造成為蔬情果意體驗農場,中草藥基地改造成花山藥海康養農場,這時的菜園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菜園,他已經變身為“食材花園”,這時的中草藥園也不是傳統意義的草藥基地,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療愈花園”。在土地性質未變,農業功能依舊的情況下,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了,綜合效益增加了,1+1大于2,這才是最好的融合。
其次,咱們再說說養殖業與文旅的融合,舉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日本的mokumoku農場,在這個農場里面,他的第一產業是養豬,第二產業是肉制品加工,第三產業是觀光、體驗、研學。像養豬這件事兒,大家原來始終不認為能與旅游、休閑聯系起來,因為許多朋友都去過養殖場,即便是管理得很規范、打掃得再干凈,但終究不似風花雪月般的美好,可這個農場卻以親子教育為出發點,以家庭為主要需求群體,以“自然、農業、豬”為主題,走出了成功的融合發展之路。整體園區在規劃風格上,強調親近自然及家庭溫馨,從功能布局上劃分四大區域,分別提供觀光游覽、親子科普教育、產品展覽、餐飲美食、休閑體驗、商品購買、度假住宿等服務。在休閑體驗上,飼養員每日都會按時把豬放出在園里活動,游客可在屋外零距離接觸觀賞小豬,也可在飼養屋喂養小豬,更是巧妙通過小豬訓練、表演的方式供游客觀賞。在親子教育上,小朋友更是通過肉制品DIY制作,了解從田園到餐桌的全過程,拉近了農場與親子家庭之間的距離。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mokumoku實現了農業的各個環節與文化旅游產品緊密結合,形成了密切關聯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鏈條,可以說是一個典范,非常值得大家參考借鑒。
第二、 與農耕勞作緊密結合的模式
通過城市居民到鄉下認養一塊大致30平米-50平米不等的土地,體驗自己耕作、收獲的樂趣,達到鄉村與城市連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目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市民農園”或者“自耕農園”。這種模式簡單且很容易實施,農民或集體組織提供耕地,協助種植管理,由市民出資認購并參與耕作,其收獲的農產品歸市民所有,市民在勞作過程中還能享受農耕樂趣。這種模式據說發源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近年來,隨著城市中各種社會壓力和問題(例如疫情)的出現,歐洲、北美等國家爭相效仿,更是掀起一股市民農園運動的熱潮,在亞洲的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也廣為流行。我國的“開心農場”和“QQ農場”均屬此種形式。
此外類似的形式還有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消費者起初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系。由消費者提前預付費用定制蔬菜,并且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者按有機(或近有機)標準進行農業生產,再將農產品直接送給消費者,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如今,CSA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并從最初概念延伸出更多的內涵,如分享勞動(自愿參與,賺取工分)、共享農莊(資源共享、園區共建、風險共擔、收益共贏)等。
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看,這種以農耕勞作為基礎的融合模式,在城市化發展較快及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了普遍歡迎與追捧。但城市化發展較慢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卻境遇尷尬,問者寥寥。即便是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圈,雖然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但也都還停留在簡單的土地租賃經營上(我將此模式稱之為市民農園的1.0版本),未來隨著農文旅市場的深度融合發展,一定會在單純租賃經營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與完善田園管家服務體系(市民農園2.0版本)和自耕農品社區體系(市民農園3.0版本),并且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同步體驗。這樣的一種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尤其在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有著無限廣闊的市場前景,更會為投資者帶來巨大商機。

在我國,處在農產品流通鏈條上的農貿市場,遍布城鄉。與其深入融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農文旅發展方向,目前,大多數農貿市場僅僅承載農產品流通、銷售功能,但是,伴隨市場不斷發展、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大城市周邊、優勢特色農產品集聚區的農貿市場,將會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農產品銷售功能,而是將創意手工體驗、農耕文化展示、消費者社交、休閑集于一體,通過體驗化、場景化手段,更加凸顯消費者沉浸式營銷、更加彰顯在地品牌文化。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nbmdkl.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分析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