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旅融合需要有這3個意識
文化旅游進入融合新時代,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不能因為前景看好而盲目折騰,也不能因為現實短板而迷茫卻步。我們需要樹立并強化三個意識,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一、樹立IP意識
文旅項目可復制、易替代,而文化內涵是不可復制、無法替代的。有了文化內涵的傳承發揚,才有業態的豐富完善、服務的別具風格和品牌形象的充實飽滿。因此,深耕本地、本項目特色歷史文化,打造高度概括、獨一無二的文化IP,是文化和旅游發生化學反應的基礎,是文化旅游產業的生存之道。對于任何一個地方,首先要摸清文化家底,深入挖掘、系統開發,把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旅游項目、線路、產品、服務、營銷等方面,塑造富含“中國風、書卷氣、本土Style”的文化旅游新形象。
二、樹立創新意識
良辰美景是有限的,而文化創意是無限的。文旅融合的創新,關鍵在于文化表達的創新:《廬山戀》調皮一吻,讓廬山驚艷了世人;微信表情包中乾隆“賣萌”,讓故宮成為網紅;“宋城千古情”一開演,全世界游人都被西湖“暖風熏醉”。這些創新的文化表達方式,迅速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文旅融合就應該突破固有模式,著眼新需求、依靠新技術、創新新形式,大力發展“文旅+演藝”“文旅+VR體驗”“文旅+文創消費”“文旅+主題游樂”“文旅+微電影”“文旅+智慧平臺”等多種模式,使文化擁有輕松、時尚、潮流的“打開方式”,努力實現厚重的文化內涵輕松式表達、現代化表達、國際范表達,以此順應市場發展、提升旅游品質、抓住市場流量、提高受眾滿意度。
三、樹立市場意識
文旅融合歸根結底要實現產業落地,必須遵循市場規律。
一要考慮市場消費能力。經濟發達地區消費水平高,高端優質客戶多,文化旅游項目可以適當“陽春白雪”“小資、小貴”;經濟水平一般地區則應更傾向于熱鬧、好看、通俗易懂,且經濟實惠。
二要考慮市場承載能力。地方交通、酒店、餐飲、金融等綜合服務保障水平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撐,不能盲目貪大求全。在一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不具備的地方,投資大型文旅項目無異于“螞蟻吞大象”。
三要考慮全天候的運營能力。季節性的或者短期的文旅項目容易產生人流斷檔、資金鏈斷線的風險。要重點建設兼顧春夏與秋冬、白天游玩與夜晚消費等不受季節、天氣影響的全天候項目,保證文旅融合項目能夠持續吸引人氣、產生效益。
沒有名山大川,沒有歷史古跡,并不代表文旅融合就是“無米之炊”。
一要善于無中生有。深圳本是一個文化“不毛之地”,卻“空降”華僑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主題公園,隨后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藝、文化藝術等業務板塊的文化產業集群,儼然成為文化旅游名城。
二要善于借雞生蛋。江蘇常州瞄準時機,爭取到一批國家珍貴恐龍化石保護項目,打造中華恐龍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建成了一個集恐龍谷溫泉、迪諾水鎮、恐龍大劇場等景點和設施于一體的環球恐龍城。
三要善于點石成金。冰天雪地本是人跡罕至,而哈爾濱市在每年冬季傳統的冰燈游園會的基礎上創辦“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并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冰雪盛會,堪稱化腐朽為神奇。
四要善于借題發揮。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帶動了精品民宿、鄉村美術公社、鄉村音樂部落、鄉村動漫基地等新業態層出不窮,實現了傳統鄉村旅游向有土味更有品位的多形式文化休閑升級。
當然,“無中生有”不是“空穴來風”,關鍵要以“新、奇、特”為賣點,并順應市場需求和消費方式等發展規律,才能最終把天馬行空的創意落實到扎實的文旅融合項目。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看看新寧是如何通過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