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中國行美麗鄉村之浙江篇
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國家和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鼓勵美麗鄉村的建設,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已聯合六年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發布《關于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的意見》文件,目的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湖北、浙江、江蘇、河北等地也出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見要求,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典型美麗鄉村建設的案例。
1.安吉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是浙江省安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探索。安吉縣是一個典型山區縣,曾是浙江省25個貧困縣之一,經歷了工業污染之痛以后,1998年安吉縣放棄工業立縣之路,2001年提出生態立縣發展戰略。2003年,安吉縣結合浙江省委“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在全縣實施以“雙十村示范、雙百村整治”為內容的“兩雙工程”,以多種形式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集中攻堅工業污染、違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突出問題,著重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處理、垃圾固廢處理、化肥農藥污染治理、河溝池塘污染治理,提高農村生態文明創建水平,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在此基礎上,安吉縣于2008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并將其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計劃用10年時間,通過“產業提升、環境提升、素質提升、服務提升”,把全縣建制村建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美麗鄉村。
1“安吉模式”概述
“安吉模式”以打造“中國美麗鄉村”為抓手,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前提,依托優勢農業產業,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環境和村容村貌,走上了一條一、二、三產業結合、城鄉統籌聯動、人民富足幸福的小康之路,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城鄉和諧發展。
2“安吉模式”的發展歷程
歷史陣痛——安吉模式艱辛起步
上世紀80年代,安吉交通條件落后,工業基礎薄弱,被列為全省25個貧困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不甘落后,學浙南,學蘇南,走“工業強縣”之路,引進和發展了一些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產業,如造紙、化工、建材等,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為了治理環境,安吉關閉了嚴重污染企業,從而又一次拉大了與周邊縣區經濟發展的距離。
深入探索——“安吉模式”初顯雛形
針對農民普遍缺乏保護生態意識的狀況,縣委縣政府將每年的3月35日定位全縣生態日,干部群眾在這一天義務到山上、田間撿拾垃圾,撿出一個村容潔的新鄉村。2006年安吉被命名為首個“國家生態縣”。
3 思路轉變——“安吉模式”豐富完善
面對經濟發展的困境,安吉縣委縣政府意識到,安吉最大的優勢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有順勢而為,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安吉的經濟發展才有出路。基于這種理念,他們大力挖掘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潛力,首先提出“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鄉在安吉”的響亮口號,從毛竹種植、生產、加工當仁不讓地做起了竹產業的老大。其次,他們集中精力打造中國名牌農產品——“安吉白茶”。
隨著蠶桑、煙葉、竹筍等其他優勢農產品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增收致富,他們耐心地尋找跨越式發展之路,立足生態優勢,大力創建竹子、椅業、電力、書畫之鄉;發展毛竹種植和開發利用,如竹地板、竹纖維、竹炭、竹葉黃銅等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椅業生產,產品遠銷歐美等發達國家;建設水電站,破解“電荒”的瓶頸;傳承一代宗師吳昌碩先生的遺風,創建書畫之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讓安吉人得到了第一桶金,大批城市游客的到來又使安吉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
4與時俱進——“安吉模式”深化升級
在中國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國家旅游局號召開展全域旅游的情況下,安吉 “十三五”工作計劃簡潔明了:通過五年努力,把安吉建設成為一個環境更優美、經濟更富強、社會更和諧、百姓更幸福的內外兼具的美麗鄉村,打造名副其實的全國美麗鄉村樣板。那么,安吉將如何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怎樣深化美麗鄉村升級版的內涵?
第一,村莊建設強化精品示范引領。安吉著重要做的就是突出村莊特色品位和加快建設成果轉化,以精品示范村為引領,以精品示范帶建設為骨架,充分體現出安吉美麗鄉村的多元性、差異性和均衡性特點,全面展示出安吉美麗鄉村的新形象、新風貌。
第二,長效管理,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安吉將與相關社會團體、新聞媒體單位協商,邀請他們與美麗鄉村長效管理辦公室成員一起,對全縣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拉網式細察,共同監督、發現、消除長效管理的漏洞和死角。
第三,深化主體,全力培養品質農民。美麗鄉村的靈魂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要推進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要更好地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習慣,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加文明,更加優雅。“十三五”期間,安吉將充分利用好農村文化禮堂和鄉村舞臺,積極開展農村宣講活動,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從“物”向“人”的轉變。
3“安吉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縣委縣政府的科學引領
一是從實際出發,定位生態立縣、農業富民、開放興縣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式,不盲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老套路;二是不盲目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注重建設品牌農業、品味農村、品質農民,注重發展的持久永續,注重五位一體協調統一;三是多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已經確定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換屆換人不換路。
安吉縣委縣政府是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典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先行者。安吉的這一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自覺地認真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夠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突出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堅守業產業、堅持內生發展
4 經營生態資源、追求生態效益
樹立經營生態的價值觀,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通過經營生態資源,把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安吉模式的重要經驗。一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為經營生態奠定基礎。二是出臺系列引導政策,鼓勵農民經營生態資源,在經營生態資源中創業興業。
5 注重協調發展、推動全面進步
安吉注重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以及黨的建設,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構建了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縣域經濟格局;實施村務公開,落實基層民主,充分實現保障農民基本權利;形成了涵蓋文化資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農村文化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民生事業發展水平;構建了生態環境良好、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產業發達、生態經濟高效的生態文明格局;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干部群眾同心同德、干事創業,成為安吉農村的主旋律。
6 迎合新局勢、積極創新體制
安吉在浙江率先成立旅游委,政府職能實現從行業管理轉向更深層面的產業推進。為了整合資源提高效率,部門鎮書記、林業局等部分局長都兼任副主任;為了和市場結合,又成立旅游發展總公司,政企分開,以便能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自2003年以來,安吉縣通過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創建,大大改善了社會經濟面貌。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的66.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45.2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總收入由7億元增加到36.3億元,年均增長2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由3.4億元增加到21.1億元,年均增長22.5%,比全省高3.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5836元,年均增長12.69%,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轉變為高出全省1000多元。
安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大特點是,以經營鄉村的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安吉立足本地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茶產業、生態鄉村休閑旅游業和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僅竹產業每年為農民創造收入6 500元,占農民收入的60%左右;農民每年白茶收入2 000多元,因休閑旅游每年人均增收2 000多元,各占農民收入的13.5%左右。
2.永嘉模式
浙江省永嘉縣永嘉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大縣,以“環境綜合整治、村落保護利用、生態旅游開發、城鄉統籌改革”為主要內容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今年,永嘉縣列入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創建,聯動推進美麗鄉村,加力推進國家5A景區創建,以及全域旅游創建。
一是以“千萬工程”為抓手,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全縣通過推進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衛生改廁、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立面改造、廣告牌治理、田園風光打造、高速路口景觀提升等重點工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永嘉把村頭、橋頭、田頭、門頭“四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切入點,綜合整治農村環境,而且對美麗鄉村建設,村民們都很積極,自覺維護公共衛生,倡導文明,村民將閑置的水缸、瓷缸、水泥桶“廢物利用”,栽上花卉,該村特色的村頭、休閑的橋頭、美麗的田頭、精致的門頭成了一張張名片,吸引著游客慕名而來。
二是以古村落保護利用為重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對境內200多個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民俗風情村落進行梳理、保護和利用。對分散農村居民進行農房集聚、新社區建設,推進中心村培育建設,從而實現鄉村空間的優化布局。4月15日,市“兩會”開幕前,在永嘉縣巖坦鎮,嶼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區項目舉行了開工儀式,千年嶼北開啟“復活”模式。古村吸引了20億工商資本入村,開創全省“整村置換”開發模式,探索“旅村融合”升級鄉村旅游。嶼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區項目以“中國古村落文化創意谷”為核心定位,打造集“中國古村落文化影視基地”“中國藝術作品創意生產基地”、“中國古村落休閑生態城”“中國民族文化古村落建筑基地”等為一體的楠溪江最大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三是以生態旅游開發為主線,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積極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資源,精心打造美麗鄉村生態旅游;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養生保健產業,加快農村產業發展。
四是以城鄉統籌改革為途徑,促進城鄉一體發展。通過“三分三改”(即政經分開、資地分開、戶產分開和股改、地改、戶改),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民過上市民一樣的生活。
永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人文資源開發,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城鄉資源、人口和土地的最優化配置和利用。
3.麗水市
中國生態第一市——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陸地面積的1/6,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全市戶籍總人口266萬人,現轄蓮都區、龍泉市、青田縣、云和縣、慶元縣、縉云縣、遂昌縣、松陽縣、景寧縣,9個縣(市、區)均為革命老區縣,景寧縣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和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習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曾8次深入麗水調研,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推動麗水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2010年以來,麗水市根據浙江省“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統一部署,發揮生態優勢,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廣大鄉村地區掀起了一場“美麗革命”。目前,全市建成“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6個,省、市“全面小康和新農村示范村”144個,“最美鄉村”1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00個,實現了農村環境整治行政村全覆蓋。2010-2015年,麗水市連續六年獲得浙江省新農村建設優秀單位。
一、科學規劃布局,描繪美麗藍圖
綱舉才能目張。麗水市從山區實際和優勢出發,明思路、定政策、強規劃,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
1、明思路。按照“一市一品牌,一縣一主題,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風光”工作總要求,麗水市以“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為美麗鄉村建設主品牌,各地立足實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主題——從蓮都的“養生蓮都”、縉云的“幸福家園”、龍泉的“詩畫鄉村”、青田的“美麗村居”、云和的“山水童話鄉村”、慶元的“低碳家園”到遂昌的“中國潔凈鄉村”、松陽的“田園松陽”、景寧的“魅力畬寨”,個個特色鮮明。
2、定政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麗水市制定完善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政策意見。特別是2016年以來,根據《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浙委辦發〔2016〕21號)要求,麗水市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麗水市深化六邊三化三美行動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進一步完善了政策體系,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勁動力。
3、強規劃。編制了《麗水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及《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心村培育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修編完善了村莊布局規劃,明確各縣域內村莊數量、功能、定點,形成縣城、中心鎮(村)、特色村等相結合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加上9個縣(市、區)根據地方實際分別制訂的配套規劃,形成了全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
二、勁掀潔凈風暴,夯實美麗環境。環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麗水將“六邊三化三美”、“五水共治”“花樣農家”創建等載體作為一套組合拳,打出美麗鄉村新“凈”界。
1、實施六邊三化三美行動。麗水市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的要求,突出村美、房美、業美三大重點,推進實施美麗村莊、美麗民居、美麗公路、美麗業態等10大美麗工程,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重點推進公路沿線房屋“處州民居”風格外立面改造,打造一批“可看、可游、可住”的美麗鄉村精品村,串點成線、成片連線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目前已累計建成21條美麗鄉村風景線、100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在“2015第十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麗水市“六邊三化三美”工作獲得“全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
2、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貫徹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決策部署,從2014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進行全面治理。按照“項目設計科學化、工程建設規范化、檔案管理同步化、運行維護常態化”的“四化”要求,創新推行“三查三評三比”工作機制,通過開展“地毯式”自查自糾、“推磨式”互查互學、“點播式”對比核查,組織縣級自評、市級點評、民主測評,比進度、比質量、比運維。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4年以來,1916個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413個村正在實施項目建設,新增受益農戶40萬戶,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全覆蓋,切實改善了農村的水環境和人居環境。
3、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以“五水共治”行動為契機,深入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目前全市已整治垃圾河和黑臭河共200條1088公里。大力開展“潔凈鄉村”、“花樣農家”等創建活動,對“庭院、村莊、道路、河道”等實行點線面結合的綜合保潔,將農村垃圾保潔經費納入財政預算,2015年全市人均保潔經費達到了63.2元,農村垃圾集中收集率達到100%。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麗村整建辦〔2016〕9號),實施農村垃圾分類處理400多個村,累計開展資源化處理試點村45個,初步實現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綜合利用。
三、留住鄉土文化,提升美麗內涵
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麗水市通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文化禮堂建設等,留住了鄉村文化和歷史記憶,擴展了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讓城市人能夠聞“鄉”而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村落。2013年以來,麗水市啟動四批省級35個重點村,150個省級一般村的保護利用項目,除一批破舊損毀的古建筑得到搶救性修復以外,一些民間工藝和鄉土文化得到了傳承和保護,充分展現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如松陽縣大東壩鎮七村契約文化以及花鼓燈、山邊馬燈等客家民俗文化在保護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一批歷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目前已有近百個傳統村落成為鄉村游的理想之地,建成農家樂民宿400多家。如蓮都的古堰畫鄉4A級景區就是由兩個歷史文化村落組成,他們依托建設成果適度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為當地村民拓寬了就業和增收渠道,2015年景區接待游客近121萬人次,農家樂民宿經營收入從2010年的190萬元增長至2015年的972萬元。
2、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緊緊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定位,全市已建成218座農村文化禮堂,建立“文化訂制”機制和“文化訂制員”制度,即每個縣配備一名“文化訂制員”,每人具體負責對接一個縣并聯系服務一個文化禮堂,提供包裝策劃、業務輔導、內容改進、項目提升等“量身”服務,到目前已提供定制服務達到3000多次。今年春節前后,全市共有587個村自辦“鄉村春晚”,“鄉村春晚”現已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創建項目,被列入省公共文化示范創建項目,10多萬農村“民星”、90多萬村民參與“村晚”活動。
3、打造特色文化風景線。結合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農村文化大禮堂建設等工作,打造特色文化風景線。在“六邊”區域突出特色文化和鄉土民俗的挖掘和弘揚,在重要節點、立面,通過繪畫、雕塑、小品建設等,體現各縣(市、區)的特色文化元素,使之成為麗水各種特色文化的展示平臺。如龍泉“竹海人家,青瓷小鎮”風景線將青瓷文化、竹文化元素較好地融合在沿線立面、小品等方面的改造建設中,樹立了良好的區域窗口形象。
四、培育特色產業,激活美麗經濟。發展美麗產業,振興農村經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著力點、落腳點。麗水市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休閑旅游、生態精品農業等產業發展相結合,抓特色、造亮點,大力推動美麗經濟發展,讓美麗環境轉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資源,引導更多群眾投身美麗經濟發展中來,釋放更多的經濟效益。
1、轉型提升“老三寶”。按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培育提升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等“老三寶”。大力發展生態精品農業,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麗水市實現農業總產值90.67億元,同比增長7.6%;實現農業增加值57.86億元,同比增長2.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都實現了穩定增長。“麗水山耕”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同時,積極打造以“麗水農師”為龍頭的人才品牌,開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村實用人才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務工技能,提高工資性收入。
2、加快發展“新三寶”。緊緊抓住“高鐵時代”的大好機遇,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條件和傳統村落、傳統民居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打造“麗水山居”鄉村特色民宿區域品牌。截止目前,全市農家樂民宿累計完成投資22.59億元,培育農家樂民宿經營戶(點)2955家,從業人員3.8萬人,床位3.4萬個。前三季度,全市農家樂民宿共接待游客1615.05萬人次,同比增長30.6%;實現營業總收入16.88億元,同比增長32.8%。以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為主抓手,進一步推廣“遂昌趕街模式”,深入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前三季度,全市累計實現農村電子商務銷售額76.06億元,同比增長78.91%。其中,農特產品網上銷售額42.16億元,同比增長151.33%。大力鼓勵扶持來料加工產業發展,前三季度累計發放加工費14.79億元,同比增長9.2%,累計培育規模以上經紀人2042人,加工者隊伍20.76萬人。
五、深化農村改革,共創美好生活。麗水市既是全國首批“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也是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工作,將其作為推進農村創新發展的動力源,勇于破難,積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推進了農村發展。
1、不斷深化扶貧改革試驗。麗水市按照“分類施策、精準扶貧”要求,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推進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和扶貧方式方法創新,通過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大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形成扶貧開發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異地搬遷安置方式,推動農民搬遷集聚;結合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推進搬遷安置小區社區化管理服務方式創新,讓進城農民真正融入城鎮生活,實現增收致富。2015年,通過搬遷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基本消除了家庭人均年純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農戶。
2、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麗水市成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建立完善了“1+X”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政策體系,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利產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產權、村經濟合作社股權在內的“六權”改革整體推進,進一步增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全市土地承包合同農戶簽訂率和土地承包證發證率均達100%。土地確權登記在全省3年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自我加壓,兩年完成,進度領跑全省。全市已基本建成覆蓋“市-縣-鄉”三級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體系。全市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完成2727個行政村, 214萬農民變成了“股民”,量化資產14億元,累計分紅3000多萬元。
3、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提出“四個最大限度”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實現農村基本產權可抵押、可融資,最大限度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實現農村金融服務普惠發展,最大限度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主體。以破解“三農”融資難問題為目標,推進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三權”抵押貸款擴面增量,加快完善農村產權融資配套機制和平臺建設,截止9月底,全市林權、農房產權、土地流轉經營權“三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量達243.67億元,余額達到86.75億元。深入推進了以財政出資的政策性涉農擔保機構和村級互助擔保組織為重點的農村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
4、積極推進“三位一體”改革。深化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重點加強縉云、遂昌兩個全省首批推進縣的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縣、鄉兩級“農合聯”組建和運行機制構建,廣泛建立聯結緊密的合作共享機制,把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各個環節上各類經營主體組織起來,力爭把農合聯打造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六)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美麗保障。機制體制創新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產業的強大動力。麗水市針對美麗鄉村建設先后建立完善了組織領導、督查考核、資金投入等一系列機制,激活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大動力。
1、強化組織機制保障。市縣兩級建立了領導和部門負責人聯系到村、督促到戶的工作制度,實行“一條線路一位縣領導聯系督導,一個沿線村莊一個部門聯系指導,一個重要節點一位鄉鎮班子成員聯系”的工作推進機制。以抓經濟、抓項目的方法規范基層黨建制度,各級黨委書記每年都要領辦3至5個基層黨建重點項目,同時建立一月一主題的鄉鎮(街道)黨組織書記工作交流制度。
2、強化投入機制保障。按照“美麗鄉村建設到哪里,項目就往哪里安排”的原則,全力整合各類涉農政策、項目和資金投入美麗鄉村建設中,市財政對市本級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按市、區(市開發區)1:1給予配套,全面完成六大農村發展行動計劃考核年度目標任務的,給予各縣(市、區)100萬元工作經費獎勵。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已達120多億元。
3、強化督導機制保障。通過設立美麗鄉村建設專家指導組以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專項技術指導組等措施,加強對基層建設項目的工作指導,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工作水平。出臺《麗水市“河長制”實施方案》,落實水環境保護和治理責任,市級、縣級、鎮(鄉)級河道實現“河長制”全覆蓋。強化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納入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及市直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等;建立了“一月一上報、一季一交流、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工作落實機制,加快建設項目推進。
“綠水青山繪長卷,美麗鄉村入畫來”。曾經,麗水因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而名揚四方;如今,麗水又因美麗鄉村建設而錦上添花。我們堅信,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今后一個時期,麗水將進一步爭當“兩山”排頭兵,凸顯擔當本色,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發展主線和“全域統籌、生態引領、城鄉一體”發展路徑,打造美麗環境、發展美麗經濟、創造美好生活,勇當踐行“兩山”重要思想的地市標桿和全國樣板。
相關內容